伊朗人质危机:美伊关系陷入冰点
前因:伊斯兰革命;后果:里根当选美国总统。

文/呼雪妍

前因

伊斯兰革命:1979年,宗教势力领导的各阶层联合推翻了巴列维的统治,建立了伊斯兰革命政权。

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400多天后才被释放。

这一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在美国的支持下,政教合一的新政权将国王巴列维赶下台并使其流亡国外。屋漏偏逢连夜雨,流亡不久,巴列维就被发现罹患淋巴癌。

巴列维最想去美国治疗,美国人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一方面巴列维的下台,本来就离不开美国的助力,另一方面,接纳巴列维很有可能引发新政权的反弹,而美国人还想从新政权那获得好处呢。但耐不住巴列维多方通融,最终美国人还是接受了巴列维的治病请求。

只是没想到,美国人一招不慎,却引发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乱子。

以霍梅尼为首的新政权有自己的解读——美国站错队了,这是企图干涉伊朗内政,支持巴列维复辟。

既然如此,那必须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看:1979年11月4日,数百名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使馆,数十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作人质长达444天。这就是著名的“伊朗人质危机”。

在人质被扣押的最初,没人料到这场危机将持续400天之久。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美国使馆的临时代办紧急找到伊朗人交涉,没想到结果是自己也被扣押,直至第二年危机结束。

伊朗人的要求很简单,将巴列维引渡回国和收回巴列维王室财产。但已经称霸世界几十年的美国,什么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更何况不跟恐怖分子谈条件基本是一条国际通则,因此坚决拒绝。

美国人第一反应就是经济施压,冻结伊朗人在美国的资产约80亿美元,同时号召西方盟友对其联合制裁施压。并将伊朗人通通从美国驱逐出境。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这逼得美国人不得不于1980年4月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然而,任凭美国使出万般解数,伊朗就一个回应:不放人。这种强硬的态度与霍梅尼领导的新政权浓厚的宗教色彩密不可分,谈利益谈威胁统统不好使,只要不达目的绝不善罢甘休。一直到今天,伊朗几乎仍然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谈是谈不成了,万般无奈之下,美国人打算强攻。美国人派出了实力最强的蓝光突击队,这是曾经赴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中的一支。美国人计划先派180名突击队员抵达德黑兰一处简易机场,同时派8架直升机前往会合。但天公不作美,直升机起飞就遇到沙尘暴,坠毁1架返回2架,而剩下的飞机装不下所有的人质和特战队员,空军被迫撤退,放弃营救。在慌乱的撤退途中,又有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爆炸。整个行动未与敌人交手就8死4伤,彻底失败。

其实,伊朗扣押人质只是一个表态,也不想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因此并不敢随意虐待及伤害,更没有击毙人质,甚至在生活上还照顾得比较周到。在52名人质之外,还在扣押当月释放了13名,包括女性以及生病的人。

但即便如此,美国人质肯定也面临精神崩溃,想尽一切办法出逃,最出名的便是6名人质的成功出逃,还被改编为电影《逃离德黑兰》。6名美国人在加拿大大使馆获得庇护,在1980年1月加拿大使馆关闭时,中情局为他们制作了假的加拿大护照,使其得以安全离开。但对于更多被扣押的人质来说,这只是一个戏剧性的插曲。

一直到1980年下半年,事情才出现了转机。7月,巴列维去世。扣押人质的谈判筹码消失了,继续扣押已经失去意义,人质一下变为烫手山芋。美国那边呢,因为人质事件总统卡特民意支持率大跌,直接导致11月份败选于里根。这下卡特也急了,如果不能在卸任前把人质营救回家,那就不是败选的事情,而会成为被记入史册的耻辱。

卡特和里根

于是,阿尔及利亚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双方于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第二天,被囚禁长达444天的人质终于得以飞离噩梦般的德黑兰,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终于结束。其实,这一天已经是里根就任总统之后,而有说法称,正是里根总统的有意为之,谈判才被拖到这个巧妙的时间点。

后果

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卡特因为人质危机,支持度大跌,在选举中输给里根。

结论:美国人质被扣押444天,这被美国人视为奇耻大辱,也是美国人的噩梦。正是从伊朗人质事件,美伊关系跌入冰点,双方敌视的心态延续至今。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