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行动党执政:开启历史新篇章
前因:1954年,在李光耀、杜进才、林清祥等人组织下,人民行动党成立;后果:1963年,由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主导,新加坡与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954年,在李光耀、杜进才、林清祥等人组织下,人民行动党成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完全自治权,第一次举行了民主选举。李光耀代表的人民行动党参加了全部51个选区的角逐,最后横扫票箱,拿到了43个席位,成为新任政府的执政党。新加坡就此诞生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由选举产生的政府。

人民行动党赢得大选之后,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新一届内阁由杜进才、吴瑞庆和拉惹勒南等人民行动党之中的温和派成员组成。

人民行动党是如何击败对手,成为执政党的?李光耀又是怎么战胜人民行动党中的极左势力成为该党派主导者的呢?要从1955年的立法议会大选说起。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核心成员李光耀

1955年,新加坡举行了立法议会议员选举。殖民政府把这次半自治性质政府的选举活动看成是一次民主选举的演习,一方面要培养新加坡人的选民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测试新加坡人的参政热情和能力。

当时,参加选举的政党可以粗略分成两个派别,一是亲英的温和改良派新加坡进步党和新加坡工党;二是打着反殖民旗号的左翼政党劳工阵线和人民行动党。

1948年新加坡进入紧急状态之后,进步党和工党在殖民政府的统治下地位颇高,运作时间也更长,而人民行动党和劳工阵线都成立于大选前一年,尤其是劳工阵线,可以说是专为参与此次选举而仓促拉起来的一支队伍。

人民行动党此次参选原本也没抱什么希望。因为这个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政党,在选举前就出现了党内分裂的趋势,以林清祥、蒂凡纳为首的原反英同盟成员,本质上是脱胎于马来亚共产党的,这一批人立场激进,认为参与殖民政府的选举活动根本就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采取行动、颠覆政府、建立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政权;而李光耀、杜进才等人算是这一党派中的温和派,他们都有旅英背景,更倾向于在新加坡实行英式宪政,通过和平谈判赢得自治权。

李光耀既是务实派又是雄辩家。他以当年马来亚民主同盟抵制1948年选举结果遭到取缔为例,说服了林清祥和蒂凡纳,坚持让人民行动党参加竞选,确保在1955年的新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增加曝光度,再徐图大业。

然而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劳工阵线竟然赢得了10个议员席位,一跃崛起为第一大党,其领导人马歇尔拥有组阁权,成为首席部长。而只象征性地派出四人参选的人民劳动党,竟然一次性获得了三个议会席位,仅比进步党少一席。

虽然人民行动党不算大获全胜,但整个右翼政党阵线的失利让人民行动党和李光耀看到了希望。

他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左翼政党的“春天“来了。的确,这一年殖民政府开放了选举实行选民自动注册制,选民人数从四年前的7万左右增加到30万,新增选民大多数都是属于劳工阶层的华人。

这说明华人劳工的力量正在崛起,而劳工阵线的成功就是最好证明。

从1955年到1959年,劳工阵线一面要对殖民政府的总督负责、让英国人满意,一面又要满足民众独立自治、增加劳工福利等各种要求,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

1959年,人民行动党赢得大选,李光耀成为新加坡自治后的第一任总理

李光耀也看准这一点,利用在野反对党的立场,不断向劳工阵线政府提出需求,以为民众谋福利为由,坐收渔翁之利:既增加本党的政治声望,又挑起民众对执政党的不满。

与此同时,为了赢得华人的支持,也为了让本党的立场显得比劳工阵线政府更加左倾,李光耀努力为人民行动党营建一种极左派的公众形象。林清祥和蒂凡纳在华人学生和劳工中的声望也被利用到极致。

李杜等人一面支持林清祥组织罢工、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劳工阵线政府。一面也暗中和劳工阵线联手,1956年底,人民行动党在民众中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而林等激进派大有把人民行动党变成第二个马来亚共产党的倾向,这是李杜不能容忍的,于是,李杜与劳工阵线当时的领导人林有福合作,以颠复政府为由抓捕了林清祥和蒂凡纳,清楚了党内极左势力。

1959年大选之前,李光耀、杜进才基本控制了党内形势。

虽然大选胜利后,李光耀声称,如不释放林清祥等党内核心人员,他本人将拒绝出任总理一职。

然而事实却是,早在他们的极左翼战友从监牢中释放出来之前,李光耀就组织改选了下一届党内中央执行委员会。林清祥和其他三名获释者虽然得到任命,在新政府中担任政治秘书,但都被放在不重要的部门,并没有多大的权力,也没能进入核心领导层。

后果:

1963年,由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主导,新加坡与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

结论:人民行动党执政开启了新加坡历史的新篇章,标志着李光耀的崛起,是新加坡走上自治之路迈出的第一步。

阅读数 2.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