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 | 承袭久远的礼乐面临崩坏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度转变为封建制度的一个转变时期。土地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个体经济发展,地主阶级逐渐出现。在教育方面,创立了“私学”,地主阶级也开始在政治上活跃了起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逐渐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在交流方面,各个民族已经逐步的融合,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音乐上,也互相影响,各个地区和民族共同努力,推动着音乐艺术发展,民间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西周初期礼乐制度逐渐衰落。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不同阶级的人们展开了政治改革运动,“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拥有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乐律方面产生“三分损益法”,标志着音乐艺术发展程度加深,为以后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年周朝建立礼乐制度,是用来对当时等级制度的一个强调和巩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这种制度过于僵硬化,仿佛只有一些教化意义,还有宣扬道德。从直观的方面来说,的确是由于周王对王权的控制十分地缜密而使这种制度延续下来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霸发生了,相比前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礼乐制度自然随着西周的衰落甚至灭亡而逐渐消失。很显然,礼乐制度是不可能适应的了当时的状况和战争生活的,因为社会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在那个时候,社会生产力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奴隶制发生动摇,呈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势。当然,西周时期的一些经典著作和乐工们都出现了大量流失的情况。其实是因为“王子朝奔楚”。周景王的长子发动了四年的战争,失败后便逃往楚国拱手称臣,自然也携带了大批的著作或乐工们。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就这样扩大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我们将其称为文化下移现象。

郑卫之音的产生也是属于礼崩乐坏的一部分。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研究者,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郑卫之音得到了大多数人民乃至统治阶级的喜爱,可见其影响力和感染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那什么是郑卫之音?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郑卫两国,其实就是原商朝移民聚居区,也就是说,郑卫之音是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音乐,是当时的民间音乐。至于为什么它会那么的受欢迎,应该是因为它的内容多以男女情歌为主,旋律十分华美,带有“”的色彩。

礼乐制度被破坏可以说是利大与弊。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得到享受音乐的权利,才能更加贴近民间,从而也相应的会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使得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