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果:美军护卫舰被炸伤。
文/余白
前因
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1979年,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推翻,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上台,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伊朗与伊拉克爆发边境战争,史称“两伊战争”。
一年前,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推翻了由美国支持的巴列维王朝,并将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此时,伊朗和邻居伊拉克的矛盾就开始浮出水面。双方的矛盾主要是两点:一个就是教派之争,还有一个就是领土之争。

伊拉克和伊朗一样,大多数人都属于伊斯兰教什叶派,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伊拉克的掌权人是逊尼派的,两派从很久就不对付。伊朗的霍梅尼一直想通过革命输出,推翻萨达姆,将伊拉克也变成什叶派掌控的宗教合一的国家。
不仅如此,伊朗和伊拉克一直在争夺阿拉伯河,原本两国约定以阿拉伯河中央为界,但是伊拉克认为伊朗已经拥有那么多海岸线,还跟自己抢夺阿拉伯河,实在是太过分了。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组织空军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投下了第一批炸弹,战争就此打响。
经过一阵狂轰滥炸之后,伊拉克毫不犹豫的在第二天派出了地面部队,全方位进攻伊朗。伊朗面对伊拉克的入侵行为,进行了强硬回应,阻挡了伊拉克的进攻并且发动了反攻。不到一年,伊朗就收复了阿巴丹、霍拉姆沙赫尔等多个城市。被打趴下的伊拉克不得不暂时认输,将部队撤出伊朗境内。

可惜,当伊拉克准备收手的时候,伊朗可不准备给伊拉克好果子吃了。1982年7月13日,伊朗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伊朗革命卫队的士兵此时已经被宗教狂热所笼罩,他们奔跑着冲向布满地雷的区域,以血肉之躯来引爆地雷,后面的人则踏着前者的脚印向前推进。
伊拉克早已对伊朗士兵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免疫了,他们派出了装甲车和火炮对准了冲锋的伊朗人。巴士拉在伊拉克和伊朗的拉扯中几经易主,伊朗发起最后的总攻。但是疯狂的人海战术依然没有奏效。事后,残缺的尸骸布满战场。
这场血腥的战役并没阻碍伊朗军队前进的步伐,他们继续在伊拉克的土地上攻城略地。伊拉克只能采取“以战迫和”的方法。为了加大对伊朗的破坏,伊拉克竟然使用了化学武器,并且依靠空中优势发起了“袭船战”。
双方的拉锯愈演愈烈,伊朗准备转换作战方式,速战速决。
此次作战方式的变化无疑是有用的。1986年2月初,伊朗就通过代号为“曙光—8号”的军事行动,攻下了伊拉克重要的城市——法奥。空中和海面作战方面,双方的“袭船战”也进入了白热状态。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伊的邻居——科威特遭了殃。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也受到了袭击。科威特无奈只得向联合国安理会求助,为了防止当时美国和苏联对海湾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安理会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战争双方立即停战。可惜这项决议并没有被伊朗和伊拉克采纳。
又过两年,两伊总算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伊拉克终于在双方相持的情况下夺回了法奥。消耗甚巨的伊朗至此不得不低下了他高昂的头颅,于7月18日被迫宣布,接受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终于停火。
此次战争虽然是发生在现代,却一直被军界评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

水平不高,伤亡很大
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伊朗领导人霍梅尼在取得政权之后对军队进行了大肆清洗。战争前夕,军队质量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高端的武器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第二,伊朗在战争中经常使用人海战术出现了重大的人员伤亡。第三,伊朗和伊拉克作战,双方都喜欢进行攻城战、阵地战,这就使得双方在你来我往中消耗巨大。这三点导致了此次战争完全没有体现现代战争应有的水平。
后果
美军护卫舰被炸伤:1988年4月14日,美国“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的船底在波斯湾被伊朗的水雷炸出一个8米长的大洞,导致这艘护卫舰报废。
结论:伊朗和伊拉克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冲突,进行了八年的军事对抗,却因为士兵的作战水平低下,而使得此次战争成为了一场现代的“原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