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战役:波兰翼骑兵的“神征服”
前因:1681年上匈牙利向奥斯曼求助;后果:1699年和约的签订。

文/彭戴誉

前因

1681年,出于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抵制,上匈牙利向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求助。

1683年,奥斯曼帝国攻打神圣罗马帝国,直逼首都维也纳城下。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约翰三世扬·索别斯基率领援军及时赶到,逆转局势,破解了维也纳之围。

查看完整族谱

扬三世·索别斯基的族谱

索别斯基之所以要予以援助,是因为一旦神圣罗马帝国陷落,奥斯曼的军队就有可能长驱直入,北上入侵波兰。出于这个理由,当时除了德意志的各个诸侯派出了援军,索别斯基也于当年3月和神圣罗马帝国结成了同盟。

然而尽管盟约在手,但波兰特殊的政治体制,即贵族对国王权力的限制,索别斯基也并不是说出兵就出兵的。期间,又发生着一场外交之战: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希望神圣罗马帝国进一步衰弱,故用重金去贿赂波兰贵族,让他们劝阻索别斯基。

此事被罗马教皇得知后格外生气,对外发出号召,称基督教世界要共同保卫维也纳,并用外交手段和重金去说服法国以及波兰贵族。终于,索别斯基的军队以及其他响应教皇的援军才赶到维也纳城下。

在索别斯基到来之前,维也纳已经被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围攻了将近两个月。奥斯曼帝国对这次战争准备充足,并且一路上不断有新的军队加入进去。等大军逼近维也纳时,人数已经有二十五万人左右,火炮共计一百五十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大部分大臣仓皇出逃。值得庆幸的是,维也纳城的防御工事还算比较完备。而碍于交通条件,奥斯曼一方攻城所用的器械一时也无法赶到。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围住了维也纳,双方陷入焦灼的僵持状态。

维也纳之战

然而,到了9月份,局势对维也纳越来越不利。奥斯曼的军队发现炮击效果不大,于是大量挖掘地道,设置炸药。他们还挖掘战壕,切断城内和城外的联系。维也纳没法得到食物的补给,水也越来越稀缺,而外头的火力越来越强。饥饿和战争造成的伤痛折磨着他们,再加上流行疾病的爆发,眼看维也纳就要支撑不住了。

9月12日,奥斯曼军队已经破开了城墙的一处缺口。就在这个时候,德意志和波兰的援军赶到了。索别斯基亲自带领着波兰翼骑兵参战。波兰的翼骑兵同时装备长短兵器和火器,作战方式灵活机动,冲锋杀伤力之大,在当时的欧洲都是少见的。索别斯基安排奥地利和萨克森的军队分别组成左翼,其他德意志诸侯的部队组成中军。他率领的波兰军队是整个联军的总预备队,位置在右翼。联军在他的布置下呈弧形展开进攻。

波兰翼骑兵

左翼率先和奥斯曼军队相遇。联军利用了地形条件,在维也纳城外许多分隔开的小山头上和奥斯曼军队展开战斗。其中装备精良的帝国胸甲骑兵起到了很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奥斯曼军队被牵制在这片战场上。索别斯基指挥波兰军队抓住机会,迅速建立好稳固的阵地。接着,趁奥斯曼部队正在和联军中军的步兵作战,右翼的波兰翼骑兵突然冲出来,攻向奥斯曼军队的侧翼。奥斯曼的近卫军在骑兵的冲锋下几乎完全无法招架。大批步兵则紧随骑兵之后,面对被冲得七零八落的奥斯曼军队大举进攻。奥斯曼军队的主帅眼看形势不好,已经萌生了退意。

几个小时后,索别斯基指挥骑兵再度发起猛攻。波兰翼骑兵为先锋,东欧轻骑兵和德意志骑兵紧随其后,组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骑兵冲锋。统帅为了保全兵力下令全军撤退。然而在联军的猛攻下,全面的溃败已经不可避免。奥斯曼军队最后的阵地也被攻破。当联军的骑兵终于进入维也纳时,有一个指挥官情不自禁地说出了凯撒的名言:"我来,我见,神征服!"

扬·索别斯基三世

联军的总数加起来不超过八万人。而当时即使经过了多天战斗,奥斯曼能调动的军队也有将近十五万人。最终联军伤亡大约三千五百多人,奥斯曼伤亡一万五千多人,被俘五千多人。在这场大胜中,骑兵尤其是波兰翼骑兵大放异彩。索别斯基也因此名传后世。

后果

1699年,波兰和奥斯曼帝国在卡尔洛瓦茨签订了和约,战争结束。

结论:维也纳战役阻止了奥斯曼帝国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入侵,在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交往中划上了重要的一笔。同时,这场战役展示了波兰翼骑兵的强大,提高了波兰的威望。尤其因为此后波兰翼骑兵就逐渐走向没落,这次胜利显得尤为可贵。

阅读数 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