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959洲际导弹事件;后果:美苏限制核武器。
作者:逍遥 / 编辑:陆伯让
前因:1959洲际导弹事件
美国于1959年在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了45枚对准苏联的"雷神"、"朱比特"中程核导弹。
1962年10月16日,阴郁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白宫。
当天早上,在白宫内阁会议室里,中情局官员向在场的各位高级官员报告了一件惊天大事:据U2侦察机拍摄到的画面显示,苏联正悄悄在古巴部署导弹和核武器。
消息一出,整个白宫为之震动。

古巴位置
此前,美国在希腊部署导弹,苏联就在加勒比海日益频繁地活动。美国发出过严厉警告,并表示绝不容许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对此,苏联人连连保证不会的,赫鲁晓夫还亲自写信安抚美国总统肯尼迪,要他放一百个心。肯尼迪犹豫再三,最终选择暂时相信苏联。美国通过大量讨论与调查,断定苏联必然不敢冒着和美国直接开战的风险把导弹运上古巴。
然而,令白宫万万没想到的是,赫鲁晓夫竟然兵行险着,群情激愤的美国官员们纷纷请求总统下令对古巴发动空袭,提前摧毁掉导弹基地。
但也有忧心忡忡的官员表示,入侵古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后果。有的提出要封锁古巴海域,也有的建议再谈判。每一种提议看上去似乎都那么有理有据,这让肯尼迪总统感到心烦意乱。
但留给美国的时间并不多,在经过几天不间断的商讨和争论后,肯尼迪最终拟定了应对危机的方案。
10月22日晚,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讲,向全国民众解释了古巴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宣布武装“隔离”古巴。所谓“隔离”,实际上就是封锁,只不过肯尼迪不愿意在措辞上去过多地刺激苏联,说得委婉了一点。

因为他深知,此刻的自己正如临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跌得粉身碎骨。
很快,美军的舰艇封锁了古巴的海域,满载核武器的轰炸机队伍也在加勒比海上空往来飞行,美军海、陆、空三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布置好这一切之后,肯尼迪未敢有丝毫放松,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苏联的动态,以确保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赫鲁晓夫正在他的办公室焦躁地来回走动。他的处境并不见得比肯尼迪好受。他本打算瞒天过海,等古巴导弹基地一切部署就绪之后,以此为筹码给美国施压,到时候美国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苏联将掌握主动权。但事到如今,赫鲁晓夫颇有骑虎难下的感觉。
不久,美国便收到苏联人的强硬表态,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全部取消休假,进入戒备状态。这让美国人绷紧了神经。
美国政府内部不断在讨论发起战争的可能性,但肯尼迪还是顶住了压力,保持最为审慎的态度,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得事态发生了变化。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10月27日,一架美国的飞机在古巴上空被苏联的导弹击落,飞行员当场毙命。苏联的此番举动让美国的鹰派将领们暴跳如雷,将军们相信,如果苏联毫不妥协,战争便将不可避免,那美国必须先下手为强。
此时,战争几乎一触即发,只是人们不知道究竟何时爆发。
也大约在这个时候,肯尼迪先后收到了两封来自苏联的信。其中一封语气和缓,应该是赫鲁晓夫的私人信件;另外一封态度强硬,应该是代表着苏联的官方态度。肯尼迪觉得这是一个契机,他要为争取和平最最后的努力。
于是,肯尼迪选择了无视掉那份态度强硬的来信,而对那份语气和缓的信写了回复。
27日晚上,肯尼迪派了当时也在政府任职的自家亲弟弟秘密会见苏联驻美大使,向苏联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如果苏联再不让步,肯尼迪总统很可能会压不住军方,局势一定会走向失控;而如果苏联愿意妥协,美国愿意秘密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前提是苏联必须保密。

肯尼迪向苏联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这可以说是把主动权交到了苏联手中。但他打赌苏联会知难而退,配合自己的。
万幸的是,肯尼迪的策略奏效了。28日,赫鲁晓夫来信同意撤出导弹,与此同时,赫鲁晓夫也心照不宣地没有再提及土耳其。随后,苏联陆续撤出了在古巴的导弹,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十三天后,加勒比海终于慢慢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后果:美苏限制核武器
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在军备竞赛上更加疯狂,但是为了避免核毁灭,也签订了一些列协议进行限制,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
结论:古巴导弹危机把世界推到了核战的边缘,却也戏剧性地成为了美苏两国关系的转折点,两国关系开始趋于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