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奥古斯特二世去世;后果:奥古斯特三世继位。
文/翟书宁;编辑/拓跋云
前因
1733 年,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去世,由于波兰实行王位选举制,围绕王位的继承问题引发了纠纷。
1733年10月10日-1735年10月3日,俄国、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家围绕奥古斯特二世去世后,波兰王位的继承人问题爆发战争,最终俄国成功扶植奥古斯特三世继位。
奥古斯特二世的族谱
奥古斯特二世还算是个有些作为的国王,在统治期间,他力图对波兰进行改革,扭转混乱局面,提升波兰的国力。但这一切都被波兰的三大邻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看在眼中,他们十分忌惮一个强大的波兰出现,早早地拟定好《三黑鹰条约》商定好要联手压制波兰。
1733年,奥古斯特二世去世。按照波兰的传统,贵族们将会选举产生新的国王。此前,俄普奥已经商定好让葡萄牙的欧伦伯爵作王位继承者。没想到,半路竟杀出一个法国。法王路易十五有心让自己的岳父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1705年9月24日曾为波兰国王,主张联合瑞典对抗沙俄。然而波尔塔瓦会战的失败,他失去王位)继承波兰王位,并操纵波兰议会让他顺利当选。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族谱
俄国见势不妙,改变了计划,转而支持奥古斯特二世的儿子小奥古斯特为国王,毕竟这样说起来更名正言顺一些。10月份,在被俄国军队包围的情况下,一小群波兰贵族投票选举小奥古斯特为王国。于是,波兰再次出现了两个国王争夺王位的局面。
这次王位继承战争,本质上不是奥古斯特三世和斯坦尼斯瓦夫的纠纷,而是俄奥和法国争夺利益的斗争。1733年10月10日,法国对俄宣战,正式揭开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序幕。
法国干预波兰事务,其实是想趁机从奥地利手中夺取洛林,对波兰领土没有什么兴趣。但俄国可就不一样了,波兰历来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如今法国横插一脚,就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俄国女皇安娜一世派军前往波兰,帮助奥古斯特三世夺取王位。
斯坦尼斯瓦夫见俄军来势汹汹,匆忙逃到了格但斯克,等候路易十五的援军。然而法国并没有真的派军前往波兰,而是将军队派到了意大利北部,与奥地利争夺洛林和莱茵地区去了。
可怜的斯坦尼斯瓦夫,迟迟等不来援军,好在格但斯克的人民拼死抵抗俄国侵略者。到1934年5月,格但斯克还是被强大的俄军攻克了,斯坦尼斯瓦夫匆忙逃亡国外,对波兰人民来说,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剩下的,就是法国和奥地利在意大利的战争了。西班牙也趁势与法国结盟,开始对奥地利的战争。不过,西班牙并没有派兵支援法国,而是将军队派往意大利南部,与奥地利争夺那不勒斯去了。于是,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主战场,竟然就这样变成了意大利。
由此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根本不是在解决波兰的王位继承问题,而是欧洲各大国在争权夺利,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活动。奥地利和俄国、西班牙和法国表面上称作是盟友,但它们都没有并肩作战,而是自顾自地抢夺领土。大国之间何谈交情,不过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1734年俄国萨克森联军进行格但斯克之围
法国在意大利北部的军事行动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得不到西班牙的支援,法军与奥军陷入僵局。1735年10月,奥地利的塞肯多夫将军率军横渡莱茵河,大败法军,将法国此前占领的莱茵大部分地区再度收回。法国实际上已经输掉了战争。
参战各国开始了漫长的和谈。法国作为战败的一方,只得承认奥古斯特三世是波兰合法的国王。西班牙则如愿以偿地占领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地区。为了感谢俄国的帮助,奥古斯特三世懂事地将俄国心心念念的库尔兰公国送给安娜一世的宠臣。此举既没有落人口实,又满足了俄国的野心,可谓一举两得。
只有可怜的斯坦尼斯瓦夫,竹篮打水一场空,到手的王位又被人夺走了。为了安慰他,法王路易十五将自己的新得到的洛林地区送给了他,算做一点补偿。
于是,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就以各国在1738年签订的《维也纳和约》宣告结束了。各方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可怜的波兰和意大利做了不明不白的冤大头。
后果
1734年,俄军将斯坦尼斯瓦夫赶出波兰,奥古斯特三世顺利继位,他的王位在战后也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承认。
结果: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列强以波兰王位继承问题为幌子,所进行一场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俄奥顺利地将奥古斯特三世推上王位,为日后瓜分波兰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