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代表作有《拜月亭》和《琵琶记》等。
《幽闺记》又名《拜月亭》,是“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相传是元代施惠和范居中、黄天泽、沈洪等一起合写的(明朝时期也有施惠独创一说)。这本戏的故事流传较早,在元朝杂剧里也有过关汉卿的《幽闺佳人拜月亭》和王实甫的《 才子佳人拜月亭》等作品。
《拜月亭》的美学特点
《拜月亭》的剧曲语言平易,不事雕琢又时有 文采,其淡静隽永处,大有陶诗之风。《拜月》的整体剧风旖旎 , 虽情节悲苦异常时 , 却没有激怨厉戾之 气 ,处处荡漾着一种温婉蕴籍的美感,这可能也是王世贞批评它“歌演终场 , 不能使人堕泪”的原因。 其实这正是《拜月》的独特之处,剧曲“哀而不伤”的美学特质掩罩着整个剧作,可能也和它属于纯粹的南曲系统有关。
《拜月亭》选段
不同于北方的“神气鹰扬”,南曲的 “纡徐绵渺,流丽宛转”,更适合剧情的氛围 。 这部作品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即剧曲形式美的问题 。剧曲毕竟还具有诗歌的特质,其本身形式的美媸与否,直接关系到剧作的成败与否;对于中国戏剧来说,剧曲的形式本来就是它的重要审美内容,《拜月亭》一剧尤其给我们证实了这一点。 在整个元代剧曲里头,可能没有比《拜月》更善于在变化间寻求统一、也更善于在规整中实现摇曳之美 了 。
《拜月亭》剧情简介
金朝受到北番侵略,战事逼近中都,朝廷南迁,王尚书出使在外,他的夫人和女儿瑞兰也仓皇地离开中都,同百姓们在一起逃难。途中母女失散,瑞兰路遇穷秀才蒋世隆,不得已结伴同行。

蒋世隆是和妹妹瑞莲一起逃难的,兄妹二人也在路上失散;瑞莲却路遇王夫人,被认为义女,一起同走。瑞兰和世隆一路上经过忧患生活,二人间产生了爱情,在招商店结成夫妻。然而世隆不幸病倒在店里,这时候王尚书平番得胜回朝,路过这店,看见女儿瑞兰,才知道母女逃难途中失散的经过。瑞兰要求父亲同意她嫁给蒋世隆,王尚书认为门第不当,于是撇下害病的蒋世隆,带着女儿离去了。
在驿站上他们遇见了王夫人和瑞莲,一同进京。后来王尚书做了宰相,看中了新科状元,一心要把女儿瑞兰嫁给他,瑞兰不愿意,新科状元也当面拒绝。他正在为难的时候,义女蒋瑞莲却认出新科状元就是自己的哥哥蒋世隆,于是大家的忧患全消,有情人终成眷属。
《琵琶记——吃糠》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即高则诚)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一部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此剧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剧情简介
东汉时候,陈留县秀才蔡伯喈,别了父母和妻子赵五娘,进京赶考,得中状元。牛丞相看中了他,强迫招赘为婿。蔡伯喈在丞相府里养尊处优的同时,陈留县正遭受着连年的严重灾荒,他年老的父母活活饿死,贤良的妻子被煎熬得没法生活下去。她剪下头发来卖,为翁姑料理殡葬以后,独自一人进京去找寻久无音信的丈夫。因为没有旅费,就身背琵琶,在漫长的旅途中卖唱度日,受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夫妻团聚。

《琵琶记》 闻世不久,即被奉为 “曲祖”, 备受推崇。王世贞称其 “体贴人情, 委曲毕尽 ;描写物态, 仿佛如生” ( 《艺苑卮言》) ;魏良辅称其 “词意高古, 音韵精绝, 诸词之纲领” ( 《曲律》);吕天成称其 “可师, 可法, 而不可及” (《曲品》) 。且传遍天下, 盛演不衰, 胡应麟称其 “演习梨园, 几半天下, 上距都邑, 下迄部闾, 每奏一剧, 穷夕彻旦, 虽有众乐, 无暇杂陈” ( 《少室山房笔丛》) 。
遗憾的是, 原著早佚, 现存均为后人改本, 今人只能通过这些改本研究高明的原著 。所幸的是尚保存有为数可观的不同版本可资探究与比较, 据明河间长君 《琵琶记序》 统计, 自元末至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 这200年间, 《琵琶记》传本就有 40 余种, 包括所谓写本、 京本、 吴本、 徽本、 浙本 、 闽本等。另据玩虎轩主人于万历二十五年 ( 1597)所作 《琵琶记序》 称, 其时所见刻本多达70 余种, 又增加了30多种。

《琵琶记》
《吃糠》是《琵琶记》里的一出,叙述赵五娘家中受饥荒的灾难,她在挨饿时候,还是尽量要使年老的翁姑少受折磨,自己偷偷地吃糠充饥。起初她婆婆还怀疑她吃的东西比自己吃的好,当发觉她吃的是糠秕以后,非常感动,坚持要大家一起吃糠。因此,婆婆当场被糠噎死,公公亦因贫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