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元事件:民心之争
前因:1954年,王永元加入人民行动党,1957年,当选为新加坡第一任市长;后果: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明确表态,马来亚与新加坡迟早会合并,引发人民行动党分裂。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954年,王永元加入人民行动党,1957年,当选为新加坡第一任市长。

1960年6月,新加披人民行动党创始成员、国家发展部部长王永元提案改善党内体制结构,公然挑战李光耀的权威。大会当场议决开除王永元的党籍,同年12月他辞去立法议会议员席位,彻底脱离人民行动党。这次事件被称为“王永元事件”,因为王永元所在选区在芳林区,这次提案又被称为芳林16提案。

让包括李光耀在内的人民行动党内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永元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里的第一张,引发了关乎行动党存亡的一系列事件发生。

王永元在1950年代的新加坡政坛上曾经叱咤风云,个人的名声响彻云霄,一度超越人民行动党的两大派系领导人:李光耀和林清祥。

右一:李光耀;右三:王永元

王永元是新加坡华人,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50年,李光耀回到新加坡,主动网罗各路人马以壮大英语中产阶级派系的力量。在一次宴会上,李光耀结识了当时已经是会计师的王永元。王永元反殖民又不左倾,讲一口流利的英文、马来话、华语和福建方言,且口才极好,正是李光耀需要的人才。

也有人认为,李光耀引进王永元的主要目的,是要中和并牵制林清祥在华人群体的名声和地位。

王永元的福建方言在群众大会上能够吸引与刺激方言群众的反应,有很大的号召力。

王永元名声的快速崛起,反而让李光耀倍感压力。

1957年,在殖民政府组织的市政厅选举中,王永元以高票当选,成为第一任民选市长。就任市长期间,王永元推动完成了大量公共设施,大幅度降低市民用电的收费,小商小贩的常年执照费用等,还开展了反吐痰、反乱扔垃圾等运动。人民行动党创建“廉洁高效率’政府形象的口号也始自于他。

就这样,王永元的个人威望很快超过李光耀。1959年自治邦总理的大选,王永元在选区的得票率高达76%,李光耀只有70%。行动党中委选总理时,他们两人各得6票,杜进才以主席身份多投一票,李光耀才得以胜出。

李光耀成为总理之后,新加坡宪政框架改革,市政厅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国家发展部,王永元也顺利过渡为发展部部长。

此时,王李双方不光在职业上以对方为威胁和竞争对手,在还存在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王永元相当反对殖民政府,信奉华人沙文主义,且一直极力推进新加坡独立进程,这些方面显得比较“左”;而李光耀是个务实的亲英派,无论是华人还是英国人,只要有利于加速新加坡的发展、有利于他个人威望的树立,他都可以接受。

1960年,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李光耀政府以其就任发展部长期间,新加坡工业化和住房建设水平停滞不前为由,将其下属的市政和港务局从发展部划了出去。王永元职权大减,心里也非常不爽,他认为,自己曾提出400万元的发展经费需求,被李的亲信、财政部长吴庆瑞驳回,因此才导致发展部工作受阻,这正是李在利用个人权势打压和排除党内异己。

于是,王永元决定公然挑战党内领导层。

王永元就任市长期间,经常到街头视察,与民众打成一片

王永元脱离人民行动党之后,另起炉灶组织人民统一党,在原选区——芳林补选中和李光耀派系再次较量。1961年4月29日的芳林补选,王永元大力宣扬华人沙文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要求立即无条件脱离英国,实现独立,最终以73%的得票率赢得选举,击败人民行动党的代表。

王永元的胜利在当时是对李光耀派系的极大威胁,但同时也给人民行动党和李光耀个人带来了转机。

在此之前,尽管新加坡政府积极促进马来亚和新加坡合并事宜,但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却对这件事心存犹疑。因为新加坡华人占比过大,合并必定改变马来亚的人口构成,这是持有马来民族主义的政府不愿见到的。

而王永元的胜利,让东姑看到左翼势力崛起,有颠覆当前政府的危险,马来亚也并不希望新加坡被共产主义者或者左翼分子控制,成为马来亚家门口的“古巴”。1961年5月,东姑第一次在公共场合明确表态,声称马来亚、新加坡和婆罗门洲三块领土迟早会成为更紧密的政治经济共同体。

就这样,王永元事件阴差阳错地推动了合并事宜。

后果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明确表态,马来亚与新加坡迟早会合并,引发人民行动党分裂。

结论:

王永元事件对新加坡式的的威权政治环境的塑造有深远影响。它与随后的林清祥事件,也清楚表达了一个重要政治讯息:挑战李光耀要付出巨大的个人代价,以及面对非常严重的打击下场。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