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貌、新风格 |《相和歌》与《清商乐》的延续发展
“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之三祖。”
相和歌 子衿
00:0005:42

相和歌

在第四世纪以前,《相和歌》在北方仍继续有所发展。据记载来看,在魏、晋时代,《相和歌》似乎出现了转调的应用,还出现了把若干个歌曲连接起来唱奏,而构成的一种组曲形式。当时有善于歌唱的人,善于伴奏的人,善于在琵琶伴奏中间加进新腔的人,以及善于加工改编、发展旧曲的作曲家,已得到人们的公认。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曲调种类的不同,有着出入。大约魏朝在北方唱奏的时候,最多曾用到笙、笛、箎、节、琴、瑟、筝、琵琶等八种;到了晋、宋、齐各朝在南方唱奏的时候,就减少了一些。

如此,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相和歌》的演唱中,乐器的演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开始还没有歌唱以前,往往先奏器乐合奏曲调由四段乃至八段。在乐器中间笛和笙除了和别的乐器一同合奏以外,似乎还要担任着更多的任务。好像每段器乐都是先以笛和笙开始,由他们在旋律的高低和花腔上作了一些变化,然后别的乐器再加进去一同合奏;在每段乐器演奏完毕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尾声。

除了这种以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以外,还有歌舞的《大曲》部分,有着各种穿插变化手法的《相和歌》便另有着《大曲》的名称。其实,当器乐、声乐和舞蹈三者综合而成的大型《相和歌》曲式就是后代唐朝《大曲》的早期雏形,但这也是后话了。

《相和歌》

清商乐

在第五、第六世纪以前,民间音乐在北方,统称为《相和歌》;在此以后,民间音乐,无论在北方或南方,都统称为《清商乐》。后来的《清商乐》和以前的《相和歌》一样,它包含着民歌,但也包含着从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的艺术作品,连一部分舞曲在内。

实际上,《相和歌》和《清商乐》之间的变迁是和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分不开的。在第四世纪初期,西晋灭亡之后,皇族司马睿逃到南方称帝,叫做东晋。与此同时,以北方音乐为主要内容而也包含少量南方民间音乐的《相和歌》也随着政治中心,流行到江南。南方的音乐以此得到了新的发展。

司马睿

而《清商乐》实际上就是连从北方带来的和在南方本地不断产生和成长的民间音乐。在《清商乐》中间,虽然包含着一部分旧有的北方民间音乐,但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则已是大量的南方民间音乐了。

北魏推行改革

到了第五世纪末期,北魏在中原兴起,在政治上做了一些改革,政治比较稳定下来。北魏统治者在第五、第六世纪之间,在和南方战争中,又将这些音乐带到了北方并加以重视,跟着南方的习惯,也称之为《清商乐》。也就是在这之后,一直到隋、唐时代,无论在南方或北方,对北方和南方的民间音乐,就一律称之为《清商乐》,或简称《清乐》了。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