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果:护宪战争。
文/翟书宁
前因
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签署条约,瓜分波兰领土,并强迫波兰接受这个屈辱的条约,此后,波兰丧失了接近30%的领土,国力进一步被削弱。
1791年5月3日,波兰议会通过《五三宪法》对波兰进行改革,宪法包括废除自由否决权、建立君主立宪制、扩建军队等内容,得到人民的拥护。
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惨痛经历,让每一位波兰人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国家实在太过软弱,根本无法抵御外部的敌人。尽管还有些大贵族沉迷于当下安逸的生活,不愿意面对现实。但越来越多的官员和贵族认识到,实行自由否决权的联邦共和国实在太过软弱,必须对国家进行改革。
自由否决权是波兰的一大“创举”,它规定议会提出的任何决议,只要有一位贵族反对,那么就无法通过。在这个制度下,波兰政府基本形同虚设,没有能力处理任何事务,这也可以说是波兰衰落的根源所在。

五三宪法
胡戈·科翁泰是主张革新的人士中走在最前列的人之一。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曾经去罗马留学。受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启蒙思想影响,科翁泰对政治有许多开明的见解,并投身于改造和振兴自己的祖国的事业中去。
科翁泰加入了一个名叫爱国党的政治组织,并很快成为其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个组织要求对波兰现存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并在80年代时就提出了改革方案。只可惜,反对改革的贵族们在俄国的支持下,否决了他们的方案。
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三个强大的邻居一向是波兰改革图强到最大障碍。然而,普鲁士因为利益纠纷,与俄国、奥地利分道扬镳,转而投向英国的阵营。而俄国则与土耳其爆发战争,并同时与瑞典作战,自顾不暇。科翁泰等爱国党人认为,对波兰进行大改革的时机到了。

波兰的地缘位置
1788年9月,波兰议会在首都华沙召开。会议中,爱国党人主张与普鲁士结盟,在普鲁士的保护下进行改革,并收回被瓜分的土地。大贵族勃兰尼茨基等人则根本不想改变现状。至于国王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他也想强化王权,压制贵族,不过他却寄希望于俄国能够支持他进行改革。这个天真的想法很快就因俄国生硬的拒绝而宣告破灭。
于是,国王站在了爱国党一边,支持他们进行改革。主张改革的声音在议会中占据了上风。
爱国党人不仅积极拉拢国王,还在人民群众之间进行宣传,寻求群众的支援。科翁泰组建的一个名叫“熔炉”的俱乐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俱乐部所宣传的市民和农民的人身不可侵犯,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等主张,也正契合了人民的需求,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将波兰国内的改革热情推向高潮。市民纷纷上街游行,递交自己的请求。议会中改革方案的协商也大大加快,先后通过了扩建军队的决议,削减无地贵族在地方议会中权利的法案,以及赋予城市权利的议案。

自由引导人民
1791年5月3日,议会正式通过了由科翁泰等人起草的宪法。按照宪法通过的这一天,这部宪法又被称为《五三宪法》。此前议会中通过的议案都基本被写进宪法,宪法还规定农民享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随意剥削他们。
最重要的是,宪法决定废除自由否决权,国王也不再有贵族选举,而是世袭产生。但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并只能在宪法许可的范围内活动。
《五三宪法》基本解决了当时波兰面临的主要问题,即便在当时的欧洲也可以说是非常先进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部宪法的实施。
然而,波兰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决定了,宪法能不能实施不是由人民、贵族甚至国王说了算的。此前,波兰试图与普鲁士结盟,获得它的保护。但普鲁士以割让格但斯克、托伦两座城市作为条件,波兰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结果,普鲁士又与俄国、奥地利开始密谋新的侵略计划,《五三宪法》前途未卜。
后果
1792年,俄国、普鲁士出兵干预波兰内政,为了捍卫《五三宪法》的成果,波兰人民愤然迎战,掀起护宪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结论:《五三宪法》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以维护中等贵族和城市市民的利益为中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这部宪法越先进,就越是引起俄普奥三国的敌视,波兰将再度面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