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五三宪法》颁布;后果:科希什秋克起义。
文/翟书宁
前因
1791年5月3日,波兰议会通过《五三宪法》对波兰进行改革,宪法废除了自由否决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要扩建军队,引起普鲁士和俄国的警觉。
1793年8月,波兰人迎战俄普侵略军失败,被俄国和普鲁士强迫通过了第二次瓜分条约,又割让了近1/3的领土,波兰名存实亡。
波兰的《五三宪法》颁布后,形成以国王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为中心的政府,并按照计划扩建军队。波兰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渐渐恢复。正当波兰向着复兴之路发展时,它的邻居们又来了。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的族谱
1792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成功击败土耳其,结束了俄土战争,终于有空来管管自己的附属国波兰了。对于波兰发生的改革运动,她早有耳闻,并制定了一个阴谋,准备以“合法”手段推翻波兰新政府。
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波兰国内反对改革的大贵族们暗中取得联系,并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们。这年4月,以勃兰尼茨基为首的大贵族们,按照计划在波兰与俄国接壤的边境城镇塔尔果维策组建起同盟,并发表宣言,声称新建立的波兰政府是不合法的,要求推翻中央政府。
随后,勃兰尼茨基请求俄国的支援。沙俄的军队早已接到命令,整装待发。叶卡捷琳娜二世一声令下,10万大军开进波兰,帮助这些所谓的波兰贵族们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原本就生性怯懦,听闻俄国出兵干涉,被吓得不行。但根据宪法规定,他是波兰军队的总司令,必须指挥军队作战。无奈之下,斯坦尼斯瓦夫任命自己的侄子约瑟夫和几位将领,前去迎战俄国。
此时的波兰军队,只有不足6万人,而且长期以来都缺乏实战经验,武器装备也跟不上形势。而俄国的军队则常年征战沙场,配备的都是最先进的火药武器,人数上也占据绝对优势,根本没把波兰人放在眼里。
但波兰军队却是在为国家的荣誉和个人的存亡而战,他们热烈地拥护《五三宪法》,痛恨干涉国家内政的俄国侵略者们,因此作战格外英勇。6月,约瑟夫率领的军队在齐亚伦采战役中击败俄军,取得胜利。
但很快,俄军的力量就因为普鲁士的参与而进一步壮大。得知俄国出兵后,普鲁士也不甘落后,生怕分不到利益,赶忙组建起军队来协助俄国。7月,俄普联军渡过布格河,向波兰的核心逼近。斯坦尼斯瓦夫出于骨子里对俄国深深的恐惧,主动向俄国求和,希望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能够退兵。
在俄国的压力下,斯坦尼斯瓦夫放弃了抵抗,并向军队下达了投降的指令。约瑟夫等人正在前线奋战,却不想已经后院起火。可他们又不得不服从斯坦尼斯瓦夫的命令,因为宪法清清楚楚地写着,他拥有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约瑟夫不愿面对波兰悲惨的结局,愤而辞职。
俄普联军很快占领了整个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被赶下台,建立起俄国控制下新政府。《五三宪法》仅实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便被废除了,波兰人民改革的努力付诸东流。
战争尚未结束,俄国和普鲁士就已经在商讨如何瓜分波兰的问题了。这一次,奥地利因为忙于与法国的战争,没有顾得上参与。由普鲁士和俄国对波兰进行二次瓜分。

1793年的瓜分条约
根据1793年两国签订的条约,俄国获得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部分土地。普鲁士则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此前被波兰拒绝割让的两个城市:格但斯克和托伦,此外还分得了附近其他土地。
俄国派遣西维尔斯为大使,强迫波兰签署瓜分条约。在波兰召开的议会上,议员们宁死都不肯通过条约。西维尔斯用尽各种办法,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关禁闭,都无法让他们点头。最后,他想出一个馊主意,不用投票表决,而是沉默即为接受的方式,通过了瓜分条约。

第二次瓜分后,波兰剩余的领土疆域
被瓜分后的波兰只剩下1/3的领土了,波兰政府也只得唯俄国之命是从,没有一点自主权。作为一个国家的波兰,实际已经灭亡了。
后果
1794年3月,波兰爱国将领科希什秋克在波兰古都克拉科夫掀起起义,反对俄国对波兰的控制,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迅速蔓延。
结论:波兰人民的护宪战争是为维护国家独立、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一次伟大斗争,波兰的失败和再度遭到瓜分充分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