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强国关系恶化
前因:马德里会议;后果: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马德里会议:1880年7月3日,德国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十四国签订关于摩洛哥的条约,规定在摩洛哥境内不得授予任何外国臣民以任何优先权。

1905年,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因为以摩洛哥作为殖民地之事引起了国际危机,被称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当年3月31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造访非洲北部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摩洛哥,在丹吉尔城外的港口,他表示支持德国将摩洛哥的独立,同时会确保德国在这里的利益不受其他国家的威胁。

这番言论是公然挑战法国在摩洛哥的影响力,使德、法关系将至冰点,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示意

自19世纪后半叶,摩洛哥一直由苏丹穆莱·哈桑统治。在欧洲势力大肆向非洲扩张的这段时间,哈桑小心翼翼地在列强间周旋,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在1880年,终于与列强签订了《马德里公约》,获得了独立的保证——公约规定,摩洛哥境内不能授予任何外国臣民以任何优先权。

然而,哈桑苏丹的继任者阿卜杜勒·阿齐兹成为新的苏丹后,摩洛哥境内爆发了叛乱,到1903年,连首都非斯都受到了叛军的攻击,阿齐兹在摩洛哥只控制了相当小的一部分地区。

趁着摩洛哥的内乱,法国提出托管摩洛哥的要求。1905年2月,法国代表告诉阿齐兹,法国为摩洛哥制定了一项改革方案,并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的支持,准备将摩洛哥作为法国的殖民地。

法国的这一要求虽受到了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德国的同意。

威廉二世曾公开表示,德国只对在摩洛哥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感兴趣,因此德国对于法国在地中海和北非扩张势力的计划十分不满。

由于签署了《马德里公约》的西班牙、英国等都支持法国占据摩洛哥的要求,德国政府只能求助于同样签署了1880年《马德里公约》的美国,并询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对此问题的意见。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德意志帝国的时间地图

罗斯福似乎不愿意涉及欧洲内部矛盾,因此对德国的答复含糊不清,没支持也没反对。于是,德国便认为美国是站在德国这一边的。

有了美国的支持,德国便准备公开和法国一较高下。

威廉二世的总参谋部认为德国应该先占领一部分法国的殖民地,给他们点厉害看看,但是德国政客却不同意。

当时,威廉二世正在地中海游轮上度假,总理冯·比洛建议威廉二世将摩洛哥的丹吉尔作为他假期的一部分,先对摩洛哥进行一次访问。

威廉二世担心自己的安危,并不愿意访问丹吉尔,最后在德国安全主管确认了丹吉尔港口安全无疑后,他才决定在那里露个面。

威廉二世在丹吉尔向聚集在那里的人们——包括法国人——发表讲话。威廉说他希望摩洛哥是一个由苏丹阿齐兹统治的独立国家。

他还宣布,德国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在摩洛哥的利益,他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这话无疑是针对法国的一个威胁。

法、德因此剑拔弩张。法国人促请政府采取强硬立场,德国也作出准备随时宣战的样子,甚至调动了后备军队。

为了解决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德国与法国、西班牙、俄国、英国等共十三国代表在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由于法国受到了英国和俄国的支持,因此得以与德国签订有利法国的条约。

德国在此次危机中明显被孤立,在谈判时只获得了奥匈帝国代表的支持,导致在这次谈判后,德国开始追求更具野心的外交政策。可以说,这次危机严重恶化了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

后果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7月1日,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总结:

虽然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暂时解决了摩洛哥问题,然则德国的不满引起了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这次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其中一次战前危机,严重恶化了强国之间的关系。

阅读数 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