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米拉战役:帝国对决
亚历山大如何成为大帝?灭波斯!

文/全历史 锦灰堆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马其顿波斯高加米拉平原(今巴格达以北地区)进行了一场决定两大帝国生死的会战。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此处可a前323年6月10日的巴比伦),用四万人战胜了波斯二十万大军。此战后,马其顿尽占波斯领土,取代波斯,成为了第二个地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帝国。

一国崛起势必对既有大国的霸权发起挑战,进而引发战争,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斯巴达日渐强大,挑战了雅典地中海的霸权,由此引发持续了三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此处可a前413年9月10日的西西里岛);

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此处可a前522年9月29日的苏萨)改革后实力大增,企图改变希腊的霸主地位,发起了第一次希波战争(此处可a前490年9月12日的马拉松);

前秦君主苻坚统一了北方的实力后,发起对东晋政权的挑战,引发南北对决的淝水之战(此处可a383年9月20日的寿县)。

此前,马其顿在喀罗尼亚战役(此处可a前338年8月2日的维奥迪亚)后崛起,成为希腊各城邦(除斯巴达之外)的领导者。但称霸希腊的战争使马其顿国库空虚,国王腓力二世被刺后,刚刚建立起的希腊新秩序又开始躁动不安。

重重危机之下,亚历山大继位。继位不久,他却做出了远征波斯的决定,对地处东方的老牌帝国发起了挑战。

那么,亚历山大为什么要选在此时东征呢?

第一,亚历山大希望通过东征波斯控制希腊各城邦。

马其顿不属于传统的希腊城邦,虽然通过武力称霸希腊地区,但雅典等一些民主制城邦并不完全认可马其顿的领导地位。腓力二世死后,雅典等城邦甚至一度拒绝亚历山大的领导。

亚历山大深知希腊与波斯的矛盾由来已久,波斯人曾经火烧雅典卫城的行为,更使希腊地区普遍对波斯恨之入骨。于是,亚历山大声称腓力二世是被波斯人所刺杀,号召希腊各城邦合力出兵,“解放”被波斯人占领的小亚细亚地区的希腊城邦,并为腓力二世复仇。

亚历山大利用希腊与波斯的世仇,成功将希腊各城邦的军队重新集合在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马其顿和其他希腊城邦组成了约3.5万步兵和5千骑兵

第二,亚历山大想打破波斯对地中海贸易权力的控制,并直接掠夺波斯包括税收在内的财富,以此壮大自身。

亚历山大出征时,空虚的国库只能提供马其顿军队30天的补给,而这甚至不足以支撑军队到达波斯首都。于是,亚历山大率军进入波斯境内后,没有直接切入波斯腹地,而是选择攻掠波斯在地中海沿岸的领地。

亚历山大埃及停留了两年之久,用当地丰富的粮食和物产补给军队,将攻城后劫掠的财富运回马其顿,珠宝送给了母亲,乳香没药送至神庙。此时,这场喊着复仇口号的东征,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掠夺战争,但亚历山大的野心远远超过一城一池的征战。

从小亚细亚的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至埃及,亚历山大将地中海东岸收于马其顿控制之下,并在尼罗河口亲自设计并建造了著名的亚历山大港。他的目的在于恢复希腊与南边的埃及、东边的黑海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改变之前波斯对希腊经济的掣肘,将贸易权力重新进行划分。此举不仅保障了希腊地区的商路,也为灭掉波斯做足了准备。

亚历山大港复原图

第三,亚力山大奉阿喀琉斯为偶像,将征服土地作为伟大理想。

亚历山大的野心和他格外崇拜英雄阿喀琉斯有关。出征时,他将书写阿喀琉斯故事的《荷马史诗》随身携带。路过阿喀琉斯之墓时,他与朋友虔诚地敬献了花环。

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希望像阿喀琉斯征服特洛伊那样开疆拓土。他曾经感慨,父亲腓力二世称霸希腊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土地给他去征服。于是,亚历山大在老师亚里士多德的指引下,将眼光投向了东方的霸主——波斯。东征路上,亚历山大斩断戈尔迪乌姆绳结,向马其顿军队展示了自己即将成为“亚洲之王”的神谕。

亚历山大还在为东征积蓄力量时,波斯作为地跨三洲的霸主,早已占有庞大的兵力和财力。那么,为什么波斯无法对抗马其顿的挑战呢?

第一,波斯军作战模式单一,且波斯君主大流士三世对此并不自知。亚历山大摸透套路后,用侧翼斜击战法将波斯大军打出破绽。

大流士在之前的伊苏斯战役中,曾败给亚历山大,但大流士以为那是地形不利导致的失败。于是,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大流士选择了开阔的平原,并提前命人铲平战场,方便波斯的弯刀战车发挥实力。

亚历山大深谙波斯战车的威力,早已安排马其顿方阵拉大彼此之间的距离,有意避开战车的威胁。他又使用侧翼斜击战术,拉长战线,分散波斯军力。大流士增派中军出战,本想一举击溃亚历山大,却暴露了自己所在的核心位置。此时,亚历山大纵马贴上,向大流士掷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支标枪。

伊苏斯战役 马赛克画(左为亚历山大,右为大流士三世

第二,波斯将领多有皇室血脉,这些人为了日后可以争夺波斯王位,在战争中保存自身实力,以至临阵脱逃。

亚历山大的标枪虽然没有命中大流士,但却刺死了车夫,掀翻了大流士所在的黄金战车。远处的波斯将领以为大流士被杀,立刻带军队逃跑,大流士见状只能随之撤军,波斯军由此溃败。

波斯军败得远不止表面上这么简单。此战中的波斯将领早已不是希波战争中极具军事头脑的英雄之辈。这些人大多出身皇室支系,在波斯帝国几代的王位争夺战后,滋生出了对最高权力的野心,大流士也是在血腥的宫廷斗争中上位,双方的信任基础并不牢靠。因此,波斯将领见大流士翻车,便立刻撤军,以此保存实力。而大流士最终在逃亡中被巴克特里亚总督杀死。

亚历山大用东征波斯的共同目标缓和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是合理运用了目标凝聚的规律(详见规律39-目标凝聚:目标一致可以使敌意消失。马其顿作为新兴力量,不满足于旧霸主波斯对贸易格局的限制,是引发这场王者之战的主要原因。这也验证了王不见王的历史规律(详见规律54-修昔底德陷阱:王不见王

历代评价

1、我对于亚历山大最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赢得人民好感的能力。——拿破仑

2、没有亚历山大的天才,希腊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国;但是,亚历山大对突击骑兵的出色运用,对征服行动所依靠的战术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贡献。——(美)阿彻·琼斯

阅读数 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