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新罗统一半岛;后果:契丹征服渤海国。
作者:翟书宁 / 编辑:陆伯让
前因:新罗统一半岛
公元676年,新罗联合唐朝势力,先后灭亡了百济、高句丽两国,统一朝鲜半岛
698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称王,建立起独立于新罗和唐朝的国家。后来,大祚荣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这个国家也就被称为“渤海国”。
30年前,大祚荣跟随他的父亲乞乞仲象,离开他们粟末靺鞨族的土地,举家迁往营州(辽宁朝阳)。契丹人、高句丽人、突厥人,还有大祚荣一家所属的靺鞨族人都在营州混居。
为什么靺鞨族人要离开故土,来到营州呢?

这还要从朝鲜半岛上的强国,高句丽的灭亡说起。新罗联合唐军灭亡高句丽后,高句丽人民为反抗唐朝的侵略,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抵抗运动。
为了压制高句丽遗民,控制高句丽故土上的靺鞨、契丹、奚族等少数民族,唐朝决定强行将这些人前往营州,由设立在此的辽东安护府直接统治,防止他们造反。
大祚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虽然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却也继承了父亲不愿屈从于唐朝统治的心态,一直希望可以恢复民族的独立。
一次意想不到的叛乱事件,为他们提供了机会。
696年,契丹族的领袖李尽忠发起叛乱,反抗当时武则天建立起的武周政权。李尽忠杀死营州都督,击败武则天派来镇压的大军,一时声势浩大。

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也率领族人一同反对武周,还李尽忠被授予“大舍利”的官职。但在武周与后突厥汗国的联合夹击下,李尽忠力不能敌,战败身亡,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
乞乞仲象见势不妙,知道营州已经陷落,便率领靺鞨族人向东逃往辽东。面对武则天的招安,乞乞仲象断然拒绝,不愿在过寄人篱下的日子。于是,武周军队继续追击乞乞仲象一行人。在不停的奔波逃亡中,乞乞仲象的身体不堪重负,生病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大祚荣继承父业,带领族人继续向东逃亡。李楷固率领的武周军队在后面穷追不舍。当时,大祚荣虽然年仅二十余岁,但早已深谙兵法,是个出色的军事将领。面对追兵,大祚荣意识到,一味的逃跑不能解决问题,就是他决定找机会一战。
天门岭地势险要,又是李楷固追击靺鞨人的必经之路。大祚荣认为这里是交战的有利场所,于是在此设下埋伏。李楷固孤军深入地追击大祚荣,却不懂得提前探知路况,对此一无所知。
李楷固的追兵过天门岭时,突然遭遇大祚荣的袭击,军队一时陷入混乱。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大祚荣率领族人狠狠地痛击敌军,将他们尽数剿灭。只有李楷固一人见势不妙,只身逃走,留的一条性命。

天门岭之战,为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打下基础。
唐朝的威胁暂时解除。大祚荣东渡辽河,率领族人回到了靺鞨故地。在一路逃亡的路上,许多反抗唐朝统治的高句丽人、契丹人都加入了大祚荣的队伍,使其势力不断壮大。
698年,后突厥汗国与唐朝反目成仇,切断了中原通往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这就为大祚荣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就在这一年,大祚荣以东牟山为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政权,自称“震国王”。
新政权建立后,大祚荣首先派使者前往突厥和新罗,与它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新罗此时也无心经营高句丽故土,便听之任之,没有干涉震国。于是,震国得以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幸存下来。
唐中宗复位后,开始对震国采取安抚政策,多次派出使者造访。大祚荣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唐朝抗衡,于是向唐称臣纳贡,并将自己的次子送到宫廷中做人质。

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于是,渤海成为震国新的国号,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渤海国”。统治范围包括今天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后果:契丹征服渤海国
公元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攻陷上京龙泉城,末代国王大諲撰向契丹投降,渤海国宣告灭亡。
结论:大祚荣审时度势,在唐朝、契丹和新罗三者的夹缝之间建立起渤海国的统治。渤海国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也影响了北亚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