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大藏经:用佛经击退蒙古人?
前因:蒙古入侵高丽;后果: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编印。

作者:溪茗 / 编辑:陆伯让

前因:蒙古入侵高丽

1231年,蒙古入侵高丽,双方随后展开30多年的持续战争。

1236年到1251年,高丽王朝刊刻《八万大藏经》,约5200万字,使用八万多块模木板,这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经之一。

然而这样一部恢弘经书,最初竟然是为了击退契丹人和蒙古人。

高丽人怎么用经书击败敌人铁骑呢?

1231年,蒙古大军杀进高丽,一路从高丽的国都开城打到忠州。高丽王朝只好和蒙古军求和。

从此,高丽就成了蒙古的臣子,经常被蒙古人索要各种贡品。

但是,蒙古人气势汹汹,谁知道什么时候就灭掉高丽了呢?掌权的大臣崔瑀觉得不放心,第二年他带着高宗跑到江华岛,另立国都。

韩剧《武神》中的崔瑀剧照

江华岛离原来的都城开城不远,位于汉江河口,又有依山而建的巨大城墙,可以发挥高丽的水战优势,对抗蒙古铁骑,要实在打不过,还能从汉江逃跑。

靠着这些优势和顽强的抵抗,高丽断断续续地和蒙古人打了30多年。

同时,崔瑀还得从精神上给大家一些激励,否则根本没法长期和蒙古人打。这时,他希望借助佛教的力量帮助打退蒙古人,就是刊刻《大藏经》。

《大藏经》是对全部佛教经典的统称,刊刻《大藏经》是大工程,人们希望借此逢凶化吉。

崔瑀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呢?

高丽以前还真靠《大藏经》“击退”过敌人。

1010年,契丹人侵略高丽。当时的高丽王和大臣们就刊刻了《大藏经》。结果,已经打到国都开城的契丹人居然自己退走了。

在之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因为契丹长途跋涉,高丽军民又斗志昂扬,契丹又要对付南方,所以退走。但崔瑀坚信刊刻经书御敌,肯定没错。

契丹与高丽的战争最后高丽还获得了江东六州

崔瑀和高宗要刊刻《大藏经》,最高兴的当然是一众僧尼。

虽然佛教在朝鲜半岛上颇受尊敬,在新罗时代、高丽王朝,都被立为国教,但是佛教也因此成为服务政权的工具。

佛教给高丽贵族们搞小动作提供了很好的“护身符”。比如,贵族们热衷于建寺庙。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一心向佛,而是把寺庙当成转移、藏匿财产的地方。

再比如,贵族们还养起了“僧兵”,等于自己建立了私人武装,按理说,这是要掉脑袋的。可是,他们打出的旗号是“守护佛法”,这就显得合理多了。

佛教既然给了政治集团这么多好处,那自然也会拿到不少回报。僧尼们可以获得“国师”之类的头衔,参与大政方针的决策。他们还可以拿到国家免费给的土地,也不用交税、服徭役。这么一来,僧尼们的日子也就越来越堕落、腐败了。

但是一些僧众并不愿意这样,比如新崛起的曹溪宗(朝鲜佛教派别)就发起了净化运动,反对追求利益和贵族勾结,得到了不少支持。

曹溪宗总本山曹溪寺,现位于韩国。始祖道义和尚(753——814),于唐德宗建中5年在中国江西开元寺拜六祖惠能的第四代弟子智藏禅师为师,在中国生活37年后回朝鲜半岛,创立了曹溪宗。

最重要的就是武臣的支持。

高丽原来是文人当政,武将的地位很低。最后,无法忍受的武将们就在1170年发动叛乱,把政权夺了过来。崔瑀家族就是军事贵族,从他父亲开始就掌控大权。

教徒强调佛教界要专心于宗教,反对权威勾结,而武臣想的是教徒不再帮助文臣,巩固自己的势力。

双方一拍即合。

几十年下来,曹溪宗被武臣扶持上位,成了新的政治力量,这时蒙古来袭,《大藏经》就成了曹溪宗最佳的筹码。

所以,对《八万大藏经》的制作可谓不计成本。

因为最终完成的木板有8万多枚,所以就被称作《八万大藏经》,直到1251年才完成,花了十六年。

大藏经木板。

为了保证质量,这版经书选用了白桦、山樱木做材料,这些木头被海水充分浸泡再阴干,涂漆之后往往能保存几百年。

木板几乎没有任何错字、漏字,这也是当时高丽木板印刷技术的最高水平。

而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它是以中国在971年刊刻的《大藏经》为蓝本制作的。这是最早的汉文版本,已经失传,从《八万大藏经》中人们还可以窥见一二。

那《大藏经》到底有没有击退蒙古人呢?

蒙古人最后还是控制了高丽,文臣依附蒙古人,趁机夺回势力,武臣政权则一蹶不振,曹溪宗倡导的修养心性的改革也戛然而止。

佛教再次回到了与贵族势力纠缠的情况,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最终失去正统地位,在高丽覆灭时,自己也被理学取代。

八万大藏经收藏与伽倻寺

后果: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编印

1922-1934年,日本佛教学者主持编印铅印本《大藏经》。

结论:《八万大藏经》的背后是高丽佛学传统的体现,它成为了朝鲜民族的瑰宝,而背后还有佛学被政权裹挟后的兴衰。

阅读数 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