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字:世宗大王设训民正音
前因:世宗即位;后果:文宗即位。

作者:翟书宁 / 编辑:陆伯让

前因世宗即位

1418年,朝鲜太宗李芳远将第三子李祹册封为王世子,并于同年禅位于世子,李祹登基为王,是为世宗。

1443年,世宗大王召集当时朝中对语言有很深造诣的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文官,命他们创制一种符合朝鲜人日常表达需要的文字。

三年后,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意思就是要把正确的字音教给老百姓。

那么,什么才是“正音”,什么又是错误的字音呢?

这背后无非就是要一个“名正言顺”。

当时的官员一听到风声,机灵点的马上就知道了其中关键,世宗大王这怕是要让大家明白他才是“正”。

世宗画像

原来,世宗大王继承王位,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

世宗大王名叫李祹,是朝鲜王朝的太宗李元芳与元敬王后所生的的孩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他的哥哥李禔才是太宗的嫡长子,也是名正言顺的王世子。

可是,李禔生性豪放,对读书这些事情不上一点心,这让曾经考取过进士的太宗非常不满。反观三子李祹,从小就痴迷读书,不仅博学强知,精通儒学,还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太宗对这个儿子非常喜爱。

1418年,太宗与群臣商议,想要令立李祹为王世子。许多大臣劝谏国王不要这么做,世子李禔已经做了14年的太子,并未犯下过错。何况儒学讲求立嫡立长,这样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废立太子,怕是会动摇国家根本。

但太宗执意如此,坚持将李祹立为王世子,没过多久就禅位于他。于是,李祹登基成为国王,称为世宗。这一年,他才21岁。

由于从小博览群书,世宗对一些事情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

当时,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政府记载官方档案都是使用汉字。世宗早年读的书,也几乎都是用汉语写成。

在语言上确立正统,是中华王朝的一大手段,比如秦始皇书同文之后,几代人里懂知识的都将秦国文字尊为正统。

另外,朝鲜人民已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他们所说的语言并不是汉语却使用汉字。

世宗向来喜爱文学,也就比别人更敏锐地感受到改革语言的价值。

于是他召集当时最有学识的优秀学者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人,请他们创制一种符合朝鲜人表达的朝鲜字母。

《王的文字》剧照:世宗向人咨询

世宗的行为招致许多大臣的反对。

原本,世宗统治的根基就不稳固,朝中许多大臣根本就反对他做国王,这是不符合儒家礼制的。如今,世宗又要用一种新文字取代汉语,如此一来,阅读儒学经典,学习儒家思想就会障碍重重。这对以儒学为立国之本的朝鲜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世宗便多次派学者前往中国进行学习,表明这不是脱离儒家,而是学习之后的成果。

郑麟趾等人原本就是文史、语言方面的大家,在文字学和音律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得到国王的全力支持,工作开展的很顺利。

1444年,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终于诞生了。

新文字被称为“谚文”,是一种表音文字。能够准确的拼写朝鲜人的口语,而且学起来也比汉语容易多了。

世宗非常高兴,下令普及《训民正音》。

不过,朝堂中仍有许多大臣反对新文字。

这些人的担忧也有道理,朝中长期使用汉语,已经成为了习惯,史书、典籍、卷宗都是汉字,现在一下子改成新的朝鲜文,誓必会引起混乱。

在他们的反复劝谏下,世宗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

因此,谚文并没有被确立为正式的文字,政府部门日常的书写记录仍然使用汉字不变,谚文仅仅供老百姓使用,后来甚至沦落为“低贱的文字”。

训民正音

但世宗的改革降低了国家的文盲率,为朝鲜文学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之后出现了英祖时代的文化繁荣景象。

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设立世宗大王奖,颁发给在扫盲运动中具有突出成就的人。“世宗大王”的名字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

后果文宗即位

1445年,世宗因疾病困扰,想要禅位于太子,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命太子李珦摄政。之后李珦即位,称为文宗。

结论:世宗大王创制朝鲜文字、颁布《训民正音》,方便了朝鲜人民日常书写记录的需要,也有助于朝鲜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世宗大王的贡献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本人也因此备受敬重,有“海东尧舜”的美誉。

阅读数 3.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