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明朝援朝抗日;后果:关原合战德川家族获胜。
作者:赵晨羽 / 编辑:陆伯让
前因:明朝援朝抗日
日本侵朝战争打响之后,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派使者向明朝求援,明朝派将领和大量援兵前往支援。
1598年爆发的露梁海战,是壬辰卫国战争最后一场海上大对决。交战双方是中朝联军与日军,凭此一战,日本在此后三百年内不敢再轻举妄动,维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壬辰卫国战争末期,战争陷入胶着。
日军凭借火枪、倭城与中朝联军对抗,可是日本却来了一次政治大地震——
丰臣秀吉病死了!

丰臣秀吉画像
他遗诏命令驻朝日军全面撤退。
主公病死,军心动荡,但由于朝鲜东南大部分倭城的制海权仍然掌握在日军手中,大规模日军顺利撤退。
唯有率先撤退的顺天城是个例外,这里有重要的日军人物小西行长,引起了中朝联军的重点攻击,陆上有明朝联军西路军与其对抗,海上还有联军水师围堵,难以脱身。
后来几日,中朝联军的数百艘战舰,分布忠清、全罗、庆尚等各个海口。从海面上封锁了顺天城外围海面,断绝了顺天城内小西行长部日军的归路。
11月11日,朝鲜将领李舜臣到达猫岛,准备阻拦小西行长。
12日凌晨小西行长从松岛出发,途径猫岛遭遇李舜臣水师的伏击,李舜臣率兵紧遏猫岛要冲,如铁墙一般堵住了这顺天第二军团的去路。小西行长组织了几次突围均未果,只能派人偷偷前往泗川岛向岛津义弘求救。
负责求救的一小撮日本人在路过猫岛附近时,被明朝的陈璘故意放走,李舜臣不理解他的做法,陈璘笑道:来往救援的日本兵必过露梁海峡,可伏击一网打尽。
在泗川原以做好撤退准备的岛津义弘得知小西行长部被困,当即率领率军前往救援。

李舜臣画像
就在露梁海峡,明朝陈璘、朝鲜李舜臣早就分兵埋伏在此。
当日本大队战船渡过海峡西口,中朝联军立即抓住时机,进攻!
明朝老将邓子龙为先锋,堵住日军前进的道路,陈璘、李舜臣为左右军,彻底辖制住日军部队。
岛津义弘所率部看到从天而降的中朝水师,乱作一团,几百艘战船都被堵塞在峡口。两侧的伏兵向日船投掷火把,延烧日本战船,明军主力炮击日本战船,日军用火绳枪还击,弹如雨下。
日军见中朝联军势大,难以抵挡,纷纷后撤。
一部分日军弃船上岸,另一部分与中朝联军展开殊死搏斗。明朝邓子龙老当益壮率领三艘巨舰冲入日本船阵,奋力厮杀贼寇。明军无意中将火把误投至邓子龙船上,火断桅杆,船只倾斜,日军见状跳上邓船,邓子龙寡不敌众人,被流弹杀死。
随后李舜臣冲入敌军船上,但却被敌军围困。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之后,发现明朝主帅所在的指挥船正遭到日军围击,趁着日军混乱,从外围杀入援救陈璘。
成功解救出陈璘之后,两人合兵一处,向日军战船发射虎蹲炮,日军以火绳枪回击。
李舜臣不慎被流弹集中胸膛,情急之中,嘱咐部下:战事紧急,勿言我死。部下遵命,代李舜臣鸣鼓挥旗,继续指挥战斗。
海军中,总有辉煌将星划出了类似的轨迹,英国海军的巅峰之战特拉法加海战中,最著名的海军英雄纳尔逊也是在船上被流弹击中。

邓子龙牺牲
但是英雄将领的死亡,并没有改变战局。
激战至午时,明军副将率军来援,看局势不妙的日军也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因为对日军而言,此战的目的仅是救出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并非求战胜。
日军虽救出小西行长部但仍损失惨重,一些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军队所歼灭,还有大批的日军被逼溺水身亡。
这场海上对决中中朝联军共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多人,取得了壬辰卫国战争最后的胜利。
这次战役中牺牲的明将邓子龙、朝帅李舜臣的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矢志为国的精神也流传至今。
后果:关原合战
经露梁海战一役,日本岛津家的萨摩精锐遭受打击,这导致津岛家在关原合战之时几乎无兵可用,德川家族获胜,露梁海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原合战的结局。
结论:露梁海战是壬辰卫国战争最后一场海战,标志着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这次战争也成为朝鲜历史上不屈于外敌入侵,通过艰苦斗争赢得胜利的光荣传统的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