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苏德战争爆发;后果:阿根廷戒严令。
作者:李跟林/编辑:李根林
前因
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引发了阿根廷人民的援苏抗德游行活动。
1941年,阿根廷人民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声势浩大的援苏抗德游行,抗议卡斯蒂略政府亲近纳粹德国、向法西斯势力靠拢的行径,通过示威活动声援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
援苏抗德游行宣称反对德国法西斯,直接的矛头实际指向的是卡斯蒂略政府。卡斯蒂略在一年前开始担任阿根廷政府总统,本人是个彻头彻尾的亲德派,因为相信希特勒会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卡斯蒂略上台后,宣布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政策。

希特勒画像
卡斯蒂略在名义上宣称阿根廷保持中立,背地里却为德国法西斯提供各种物质帮助。卡斯蒂略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将来希特勒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后,能让阿根廷获得优厚的待遇。
在卡斯蒂略政府支持和纵容下,阿根廷的德国法西斯势力越发猖獗。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德国大使馆,也因此成了指导法西斯活动的中心。
不过,阿根廷人对卡斯蒂略政府的做法并不满意,此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他们生活已经变得很艰难,而现任政府不想着振兴经济摆脱困境,却公然支持法西斯势力在阿根廷活动,摆明了是想效仿纳粹建立独裁政府,把阿根廷人驱赶到战争的深渊中去。
阿根廷的各民主党派也意识到,卡斯蒂略政府的做法极其危险,以共产党、社会党和激进党为首的民主党派联合起来,组建了名为“阿根廷行动队”的反法西斯组织,向人们展开宣传。
阿根廷民众本来就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十分不满,在“阿根廷行动队”的带领和号召下,他们每周都举行反德国法西斯的群众大会,并坚持每天通过无线电广播的方式,揭露德国法西斯种种罪行。“阿根廷行动队”还出版《警惕报》,作为宣传活动的阵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风光
“阿根廷行动队”的一系列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法西斯势力的反动行径,也认识到反法西斯的重要性,但面对政府当局决意支持德国法西斯,人们的怒火等待着一个爆发的时机。
不久之后,德国入侵苏联,彻底点燃了阿根廷人民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怒火。德国进攻苏联以前,曾经和苏联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保证双方和平。可随着欧洲战场局势的变化,德国灭亡英国的计划失败,转而背信弃义撕毁条约,派出军队大举进攻苏联。
德国入侵苏联的消息传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民众大为愤怒。民众们认为德国在和苏联达成和平条约的前提下,都能发动武力入侵,侵略野心暴露无遗,而卡斯蒂略政府一味支持德国法西斯,最后也不会得到好下场,遭殃的只能是阿根廷人民。
大批愤怒民众自发走向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心大街,随着街上的人群越来越多,他们竖起反法西斯的旗帜,喊出反对法西斯的口号,高呼“打倒德国法西斯主义!”示威游行开始了。
示威游行的人们还想到了苏联轮船“第比利斯号”停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于是,大批群众高歌猛进,一齐向港口涌去。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的游行者多达数千人,他们站在港口上,把帽子抛到空中,向停泊在那里的苏联轮船“第比利斯号”致敬,来表达阿根廷人民对苏联人勇敢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支持。
阿根廷民主党派们也参与了进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群众示威游行开始后,各党派迅速成立了反对法西斯的政治联盟胜利委员会,推举著名活动家埃雷罗作为委员会主席。在胜利委员会的带领下,阿根廷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群众大会,阿根廷全国的反法西斯群众实现了大联合。

带领前苏联抗击德国入侵的斯大林
全国各地声援苏联的团体和委员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阿根廷大地上。为了支援苏联人民反法西斯侵略者的英勇斗争,阿根廷人民给苏联运去了大量物资,包括医药用品、各种衣物和生活用品。不久之后,阿根廷全国劳动者联盟也做出重大举措,宣布为了声援苏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总罢工。罢工工人们为苏联筹集捐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阿根廷人反法西斯的浪潮中,卡斯蒂略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改变了对德国法西斯的支持政策,阿根廷人民的援苏抗德行动,取得巨大的胜利。
后果
阿根廷戒严令:1941年,阿根廷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援苏抗德游行,卡斯蒂略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戒严状态。
结论:援苏抗德示威游行是二战期间阿根廷国内最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游行示威活动,它促使卡斯蒂略政府转变了对法西斯的公开支持政策,保证了阿根廷在二战中的正确外交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