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对韩政策之方针》;后果:《日韩合并条约》。
作者:余白 / 编辑:陆伯让
前因:《对韩政策之方针》
1909年7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对韩政策之方针》,大韩帝国岌岌可危,即将失去主权。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来到哈尔滨,预备处理满洲、朝鲜等问题,火车站里都是欢迎的人群,伊藤博文点头示意后,继续向前走,突然,一声枪响刺破众人耳膜。
伊藤博文遇刺!
这一枪瞄的很准,伊藤博文中枪后差点跌倒,场面顿时一片混乱。
“有刺客,快保护议长!”旁边的士兵大声叫喊着,但为时已晚。又是“砰、砰”两声枪响,身中三枪的伊藤博文倒在了血泊之中。
骚乱中,俄国宪兵队逮捕了刺客。面对俄国宪兵黑洞洞的枪口,刺客不做任何抵抗,他举着用鲜血写就的“大韩独立”的大韩帝国国旗,高呼“韩国万岁”,从容被捕。
这个刺客的左手无名者,赫然缺了一个关节。

伊藤博文遇刺当时是各大报纸头条。
这个断指之人,就是朝鲜人安重根。
他在7个月前与同伴开会时,率先砍下了左手无名指的一个关节,用淋漓的鲜血在韩国国旗上写下了“大韩独立”四个汉字,以此来昭示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
其余人也纷纷效仿,自此,“断指同盟”成立。同盟成立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伊藤博文等实施侵略计划的罪人实施报复暗杀行动。
此时朝鲜的爱国志士能救国的办法实在不多。
大韩帝国自从被迫在1905年签订了《乙巳条约》,国家主权不断丧失,成为了日本的事实殖民地。
韩国的不少有识之士也为此做出了许多的努力,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从海牙密使事件到国债报偿运动,再到韩国义兵运动,但是均已失败告终。
安重根看见自己的国土饱受外族凌虐,倍感痛心,但是国家贫弱,又有什么办法?暗杀敌国核心人物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正如中国那个古老的典故:
匹夫之怒,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安重根判决书、照片及雕像。
可是,他们未及执行暗杀计划,大韩帝国已经站在了悬崖边。
1909年7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对韩政策之方针》,韩国即将被归入日本版图。
而此时,伊藤博文因为与同僚政见不合,加上曾反对日朝合并,已经于当年的的6月辞去韩国统监的职务,返回日本担任枢密院议长,但是关于日韩合并的最终意见,他还是点了头。安重根等人依然决定刺杀伊藤博文,他也是将朝鲜推入殖民深渊的罪人。
安重根接到消息伊藤博文10月份即将来到哈尔滨,他从克拉斯基诺来到了哈尔滨,同行的还有准备执行一起刺杀的禹德淳和翻译刘东夏。
到了哈尔滨,安重根开始打听伊藤博文的消息,这个时候,他又碰到了早先在俄国认识的曹道先。四人组成了“暗杀别动队”。
根据安重根和刘东夏搜集来的消息,他们原来准备在蔡家沟进行暗杀,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次暗杀计划并没有成功。

安重根所携带的国旗。
所以他们把目光又转回到了哈尔滨。
1909年10月26日清晨,安重根郑重地穿上了旧西服,戴上了一顶鸭舌帽,脖子上挂着一台照相机,俨然日本记者的样子。但是,与普通记者不同的是,他的衣服兜里揣着一把上了膛的手枪。
上午7点,安重根来到了哈尔滨火车站。他装成闻讯来采访的日本记者,机智地躲过了俄国宪兵队的检查,跟随欢迎队伍混进了候车室,埋伏在一个小茶馆里面。
9点,伊藤博文乘坐的列车驶进哈尔滨站。9点20分,伊藤博文受邀检阅部队。十分钟后,检阅结束。此时,伊藤博文逐渐向安重根的方向走来,安重根将手放进口袋,慢慢的握住了那把枪。
就在伊藤博文即将从自己面前走过,也是俄国士兵敬礼的一瞬间,安重根忽然掏出手枪,迎面朝着伊藤博文开了三枪。
而被射伤的伊藤博文,最终抢救无效,于当天上午10点死去。

伊藤博文
安重根被捕后,各方人士纷纷展开营救,但是营救并未成功。
俄国人将安重根引渡到了日本,由日本法院对其进行审判。1910年2月14日,安重根被判处死刑。一个多月后,安重根穿着洁白的民族服装,登上了绞刑架。
讽刺的是,大韩帝国的纯宗称安重根为贼子,他的遗体最后只能送到中国旅顺的一处公墓下葬,如今已经下落不明,而伊藤博文被大韩帝国追谥为“文忠”。
后果:《日韩合并条约》
伊藤博文死后,日本政府趁机煽动复仇情绪,制造舆论。1910年8月22日,大韩帝国与日本正式签署《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被日本吞并。
结论:安重根暗杀伊藤博文,震惊当时的世界。这一行动是韩国人民在绝望之时对日本殖民者的报复行动。安重根被朝鲜半岛的人民视为民族英雄,此后,多名仁人志士循着安重根的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