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秋苹琵琶谱》,简称《华氏谱》,由清代华文彬编订,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共3卷,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套,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
华文彬
华秋苹,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清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生,无锡县荡口镇人。他自幼酷爱金石篆刻,苦练达20余年,作品有汉代刻玉风格,苍劲秀美。嘉庆二十一年将作品集为《秋苹印草》。其中所镌刘禹锡《陋室铭》全文、王羲之《兰亭集序》节录,为其生平得意之作。
印谱中每件作品均旁注刀法,提示技巧,可谓别开生面。同年春,他邀集兄弟及族人成立诗文音乐社,取名“二柳村庄”,每逢春秋佳日,以文会友,相互酬唱其间,并将社友之作辑成《二柳村庄吟社诗卷》刊行。画家陆晓云曾作《二柳村庄吟社图》,以志其盛。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

华文彬
他擅弹古琴,尤精琵琶,喜唱昆曲。平日留意收集昆曲和江南民间小唱,经整理订谱,于嘉庆二十三年辑成江南牌子小曲谱《借云馆小唱》,署名“鹅湖秋水采苹人”。内收《清平词》、《软平调》、《马头曲》等共13首,为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民间音乐提供了珍贵史料。同年,他与七弟华文桂等人共同考订、整理,编成《琵琶谱》。
他工书善画。书法长于草篆,悬针垂露之异,出于中锋逆笔之间,字字含蓄有情,气韵流贯。绘画长于人物、花鸟,善用工笔勾勒。至今族人中尚藏有《钟馗佩剑图》1幅。他还旁通医理,专长喉科,曾与弟文械、文桂合著《喉科秘书》4种,当时流传甚广。咸丰八年四月初三日逝世,终年73岁。

《钟馗佩剑图》
琵琶谱
多年来,中国形成不少琵琶流派,著名的有浙江、直隶、无锡、浦东、平湖和崇明等派,同一乐曲各派在乐谱、指法和演奏风格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华文彬认为,曲谱一向为各派内师徒间直接授受,乐曲始终没有能够用以广泛传播的、集大成的曲谱,而在传抄过程中,常有“鲁鱼亥豕之讹”,致使琵琶的演奏艺术受到限制,这对琵琶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于是华文彬往南趋北,向当时的两位大家陈牧夫和王锡君学习两派的秘谱。学成回到无锡后,他与同人华映山、华子同、朱右泉、薛愚泉等一起合作,在虚心听取裘晋声、陈梅樽、蔡开基等无锡派前辈意见的基础上,采集考订辑成了《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三卷,于嘉庆二十三年初刻刊印。

琵琶谱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集。曲谱中介绍了在他以前民间流传的琵琶大曲七套,小曲六十二套,内收南北两派传谱,卷首标明传谱者姓名。参照传统七弦古琴的减字谱法,将民间手传的琵琶弹法,用字谱记录下来,订立了较为完整的指法符号系统,以利于琵琶曲的整理和传播,对琵琶弹奏艺术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上卷收录王君锡的传谱,有文板5首,武板7首,杂板《普庵咒》1首,大曲《十面》1首。中、下卷收录浙江陈牧夫的传谱。中卷有《思春》、《昭君怨》等文板18首,《步步高》、《巧梳妆》等武板12首,《春光好》、《凤衔珠》等随手八板5首,《倒垂莲》、《小月儿高》等杂板14首。下卷有《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和《普庵咒》等大曲5首。

《昭君怨》
华文彬编订时不加增改,忠实于旧谱,并参照琴的减字谱法,拟订了比较完整的琵琶指法谱字,对琵琶的定弦、把位、指法等加以规范化,对优秀琵琶曲的保存和流传有很大贡献,对后世琵琶谱的记录和整理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他所记写的乐曲基本上是直隶派王君锡与浙江派陈牧夫的传谱。此后无锡的传派大都以《华氏谱》为依据。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为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后世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锡派的嫡派传人不多,而如今能解读、应用工尺谱的人就更成了凤毛麟角。但无论如何,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确是历史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