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艺术歌曲的发展
艺术歌曲包括说唱曲艺,门类繁多的说唱曲艺是瓦子勾栏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这些内容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人们从中得到了视觉、听觉等多重享受,愉悦了心情。

勾栏内演艺活动名目繁多,题材广泛,主要表演内容有说唱、歌舞、杂剧、南戏等等。其中说唱曲艺包括小唱、嘌唱、唱赚、叫声、小说、讲史、说经、鼓子词、诸宫调、合生、说诨话、像生、吟叫等二十多个名目。

勾栏中的歌曲被称为“清乐”,是宋代民间的流行音乐。宋代的城市生活为“清乐”开创了一个上佳的发展时机。从形式上“清乐”又分为“小唱”、“嘌唱”和“唱赚”。“小唱”是艺人们手执拍板,唱些慢曲、曲破之类;“嘌唱”是艺人敲着小鼓唱些短小的歌曲,与“叫果子”( 模仿市井的叫卖声加以提高) 、“唱耍曲儿”融为一体; “唱赚”则囊括了慢曲、曲破、嘌唱、耍令、番曲以及叫果子等多种音乐成分,是最难的一种演唱形式。

勾栏

唱赚

唱赚是传统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

唱赚是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缠令”、“缠达”都是套曲形式的曲艺,前者是有引子和尾声的小型套曲,后者没有尾声,只在引子之后有两个曲牌交替演唱。南宋艺人张五牛因袭了赚鼓板的名称将其称之为赚,从而发展了“缠令”、“缠达”的形式确立了唱赚的形式。唱赚的唱词叫做赚词。

唱赚

唱赚是一种集诸家腔谱之大成的曲艺,它的曲牌既包括“慢曲”、“曲破”、“大曲”等艺术歌曲,也博采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流行歌曲,如“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

鼓子词

鼓子词是一种中国宋代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

作为中国宋代说唱伎艺之一,鼓子词是因为歌唱时以鼓伴奏而得名的伎艺。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而且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小令慢词构成的月令体等乐曲形态、词的连章数、乐器使用、表演体制等皆由创作者,即演唱者选择。

鼓子词

鼓子词形式愈来愈变得多样化,譬如,从乐曲形态发展到叙事形态,从专用鼓伴奏发展到管弦乐器,但这并不偏重于一个方面。因此,虽然后来出现了新的形态,却仍然与已有的形式共存而创作。

现存鼓子词都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写景抒情之作,多用于朝廷州府筵席宴会,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宋元话本《刎颈鸳鸯会》一般认为也是鼓子词作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采桑子》

鼓子词的特点是歌唱时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碰铃、八角鼓、瓷碟子等为辅。三弦采用的是越调定弦法。除越弦而外,还有三种定弦法:一种是平弦定弦法;第二种是海弦定弦法;第三种是官弦定弦法。此三种定弦法比较古老,会唱平调、海调者寥寥无几,故已近失传。

鼓子曲牌,按其组织程序与连接格式,分为鼓子越调两大腔系,它们总共包括48个曲牌,其中多数曲牌又因其用场、词格、曲调上的某些细微变化,又派生出少则两个,多则五个不等的变体唱调,以此构成极为丰富繁杂的表现情绪的专长。曲牌清雅悠扬,飘渺自如,幽静化神,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思想情绪。

鼓曲

鼓曲又称鼓词大鼓书。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演员自击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鼓曲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以语言为基础,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变化多样,刚柔并济、韵味浓郁,演员的表演写意传神,雅俗共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