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索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另外也可表示弹奏弦乐。弦索十三套指的是弦索的合奏音乐,因有十三套乐曲而得名。
筝
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结构由面板、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即“南筝”(潮州筝)和“北筝”(河南筝和山东筝)。中国筝北方以河南、山东学派为代表,南方主要以台湾筝学派为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又在南北筝的基础上分别衍生出其他几大筝派,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现一般分为九派,茫茫中国十一派流,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筝
琵琶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后来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琵琶
三弦
三弦琴,又称三弦,是中国的弹拨乐器。其名最早出现于明杨慎《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于元时。”而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演奏三弦时需要坐奏,将琴身放在右大腿上,左手按把位,琴身呈45度。三弦弹奏方式,依大小三弦不同作区分,通常小三弦是使用拨片拨奏,大三弦戴假指甲弹奏。三弦的音色干涩,音量大。后经改革,音色变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于3个八度。用于地方音乐,亦用于交响化的民族乐团,也有大量的独奏曲和合奏曲。

三弦琴
三弦是北方大鼓书、苏州评弹等传统曲艺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南管音乐中,属于上四管乐器之一,是演出的基本组合。一些流行音乐和摇滚乐手也在创作演奏中使用三弦。虽然三弦曾经是最常用的伴奏乐器之一,但在现代与筝、琵琶相比,学习三弦的人要少很多。
弦索十三套
弦索十三套是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弦索乐类乐种。因有十三套乐曲而得名。在清乾隆、嘉庆时代以前就已流行,后蒙族文人荣斋收集整理1814年完成,取名《弦索备考》。以琵琶、三弦、胡琴、筝等弦乐器为主,曲有《十六板》、《琴音板》、《月儿高、《海青》、《阳关三叠》、《清音串》、《平韵串》、《琴音月儿高》、《松青夜游》、《合欢令》、《将军令》、《普庵咒》、《舞名马》共十三套乐谱。其中以《十六板》最难。《合欢令》和《将军令》两套为筝谱,其余均为胡琴、琵琶、三弦和筝的合奏谱。

弦索十三套
十三套所用乐器,据《弦索备考》载,除《合欢令》、《将军令》两曲只有筝的分谱外,其余11套均用琵琶、弦子(三弦)、筝、胡琴4种;此外,箫、笛、笙三种管乐器和另一种拉弦乐器提琴属“非弦索正宗”,是可有可无的。在有些分谱的曲名之下,特别注明有“不宜吹”、“万不宜吹”字样,指明了管乐器在某些曲调中是万不可使用的。
《合欢令》和《将军令》两曲在《弦索备考》中只有筝的分谱未见合奏总谱,可能是编者未及将合奏总谱编入,或另有原因,并不说明两曲只能由筝独奏。在《合欢令》的曲名标题下,编者注明了“诸器皆可用”,说明该曲并不是专用于筝的独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