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民间声腔的发展
每一种声腔剧种,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或形成,并以本地域的语音与音乐为特色,所以最初只是一种地方戏,后来逐渐向外地流传,才繁衍发展起来。

声腔是区分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同品种的称谓,也是戏曲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一般是把戏曲中某些音乐和演唱相类似的腔调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中国古典戏分杂剧南戏两派,由于流传地域不同,逐渐形成四大声腔。一种声腔流传各地,同当地剧种结合,或同各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又产生出支派。

戏曲

区分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同品种的称谓。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戏曲形成之始,就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的戏曲。它们之间的差别,如以演唱声腔来区分,称腔或调,如弋阳腔、梆子腔、拉魂腔、徽调、汉调等,谓之戏曲声腔;如以民族或地域的艺术特色相区别,称戏或剧,如傣剧、京剧、高甲戏、歌仔戏等,谓之戏曲剧种。

四大声腔

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有几个不同时期的“四大声腔”之称。在明代中期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四个主要剧种声腔系统,这四大声腔对后来的地方戏兴起和衍变发展,有很大影响,故中国戏曲历史上常说最早的的“四大声腔”是指此。明代以后,由于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各自形成系统影响广泛的声腔系统,一般说得“四大声腔”是指这四个声腔系统。另外在清代乾隆年间还有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为四大声腔。

昆腔

南北曲声腔

南戏和北杂剧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早期形成的两种戏曲形式。在演唱的曲调上,南戏用南曲,北杂剧用北曲。南曲是指流行于南方的众多曲调,北曲是指流行于北方的众多曲调。南曲和北曲,是因方言和音乐的地域性区别而构成的南、北两个音乐系统。

南戏早期称永嘉杂剧,源于民间歌舞小戏。随着题材的扩大和人物的增多,这种歌舞小戏与宋杂剧、说唱艺术结合,吸收传统的曲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成长为南戏。其曲,保持着 “随心令”的民间创作特点,并形成一种“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其间亦自有类辈”的曲牌联缀的体制。

杂剧

北杂剧是金院本诸宫调相结合,并综合其他艺术因素发展形成的戏曲形式。它的 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脚色主唱、采用不同宫调的“北曲四大套”敷演故事的杂剧形式及体制,主要是继承了说唱诸宫调的艺术传统。一开始,北杂剧在艺术上就要成熟得多。曲牌联套结构体制谨严,演唱方法、技巧、音韵考究。

明清俗曲

明中叶至清中叶,在昆山腔与弋阳诸腔的影响下,民间又有一批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名目繁杂,叫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在清代已发展为地方大戏的,不出弦索、梆子、乱弹、皮簧四种声腔。

戏曲

明清俗曲是指明清时期,产生和盛行于农村及城市的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础上经过艺人加工的小曲明代,由北而南,遍及各地。民歌、小曲难以数计,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200多名目。其中有些名目,显然与戏曲有关,可见小曲与戏曲之间是互有影响的。明清俗曲,既受农民与市民的欢迎,也被文人所重视,说它们是抒写性情的“真”、“妙”之作。

明清俗曲大多用琵琶、筝、三弦、浑不似等弦索乐器伴奏演唱,也被叫做弦索腔。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有随军女乐,能唱“西调”,令人“热耳酸心”,就是用“阮、筝、琥珀”乐器伴奏。西调,即西曲,是流传于山西、陕西一带的民歌小曲,均属“时尚小令”,因地域方音不同而有所变化。

弦索乐器

梆子腔

梆子腔,本名乱弹,因演唱时以梆子乐器击节,故名梆子腔,俗呼为桄桄乱弹。乱弹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兴盛于明、清,源出于山、陕(包括甘肃)一带的民歌、小曲,属弦索调。因陕、甘古为秦地,这里流行的梆子腔就被称为秦腔或西秦腔。明末清初已流传外地,影响遍及南北。

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所用曲牌〔西秦腔二犯〕。既为“犯调”,可知原有〔西秦腔〕。《钵中莲》全剧16出,所用曲调有南北曲,还有民歌小曲。全剧在神佛场面的出目里采用南北曲,在表现民间生活的出目里多采用民歌、小曲。显然和别的民歌小曲一样,是从表现民间生活的小戏为始的。

《钵中莲》

梆子腔,首先在唱腔上创造性地运用了板式变化体声腔,对戏曲音乐结构是一次重要的革新和发展,并使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从曲牌联套的格律中解脱出来,更加适应戏剧化的需要,为后来地方戏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成为其他地方戏曲吸收和借鉴的对象。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