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五代的音乐舞蹈艺术,是中国古代最宏伟嘹亮的乐章,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歌舞艺术的高峰。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灿如繁星,光彩夺目的乐舞作品层出不穷。
中国歌舞音乐在隋唐之前,一直被深宅大院内的帝王与贵族享用。进入隋唐时代,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变:佛教寺院的庙会成为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亦常有诗歌吟唱。尤其至宋代,“勾栏”、“瓦肆”、“戏楼”及“茶馆”等地均成为音乐舞蹈艺术演出的场所,并出现了鼓子词、杂剧、南戏等诸多音乐艺术表演形式。
隋代统一后,在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条件下,歌舞诗乐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满足宫廷庆典、国内外文化交流以及各阶层人士的精神生活需要,隋朝在继承前代乐舞的基础上,集中对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各种乐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于开皇初年制定了《七部乐》。隋炀帝大业中,又增添为《九部乐》。此举推动了音乐舞蹈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隋炀帝
五代十国各个国家的国王,都是唐末藩镇的首领。受大唐遗风的影响,他们也视音乐舞蹈为政治生活的必要内容,而且在宫廷还出现了戏剧。但是,在硝烟弥漫、经济凋敝的情况下,乐舞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削弱了生机,而成为大唐之声的余音了。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转折点。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同时也是符合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表现在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专业的艺人、专门的组织三个方面。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对后世中国音乐向多样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以及中国音乐的主流由歌舞音乐向戏曲音乐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集市
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壮大,市民阶层兴起,中国的市民音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市民音乐可以说是我国市民音乐的先行者。所谓市民音乐,是以城市为中心,在广大市民中产生、使用与传播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既有乡村民间音乐的抒情性,又有都市民众的“华彩性”,是民间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形式。宋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转折期,至此,我国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民间音乐逐步加入到商品经济行列。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市民音乐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音乐表演需要一定的演出场所,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瓦舍和勾栏这种专门的娱乐场所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瓦舍,也称瓦子、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所,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瓦舍、勾栏
固定娱乐场所的出现,需要一批固定的艺人进行演出,这就促使专业化、职业化的艺人的出现。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都有自己的艺名,如真个强、撞倒山、俏枝儿、张五牛、浑身眼、铁刷汤、乔骆驼儿、张金线、小掉刀、刘百禽等,以此招徕客人。瓦舍勾栏的音乐表演属于商业性活动,瓦舍实际上就是艺人们互相竞争的大舞台,一位艺人要想在瓦舍勾栏里站稳脚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使自己有一技之长。当时,每一种艺术几乎都有自己的表演艺术家,深受市民百姓欢迎的艺人多达数百人。
宋代市民音乐的繁荣发展,促使艺人们的行会组织出现,如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成员大部分是科举失意但有一定才学和社会知识的文士,也有一部分是低级官吏、医生、商人以及较有才学和演唱经验的艺人,一般称为“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由于文人的加入,对民间艺术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市民音乐
隋、唐以来的曲子,到宋代逐渐成为一种歌曲形式,它广泛流行着、发展着,而且直接影响宋词的创作与繁荣。不少著名词人的作品被运用于实际演唱,而在词人中也不乏精通音乐者,如南宋的姜夔既能作词,又能度曲,他的17首《白石道人歌》是现存宋词音乐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