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仕途、艺术两开花
他是书画史上的大师,还是在为害民间的恶霸?

1636年10月26日,明朝书画家董其昌病逝于松江居所。

董其昌是书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在文徵明之后,文人画的一面旗帜。在他的推动下,明朝掀起了文人画创作热潮,并最终确立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地位。自明末至清亡的三百多年里,中国的画坛和书坛堪称称“董其昌世纪”。

他的画曾在1989年美国佳士德拍卖上创下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价。早在明清时期,他就粉丝如云。

康熙一生临习董字,曾遍搜董氏真跡,清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字体更是以董其昌为标杆。而且,董其昌的字画流传到日本后,还开启了日本艺术的新篇章。

山水六开

董其昌

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是怎样一个人呢?

第一、他是朝堂上的太极高手。

董其昌一生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虽然朝廷施行“一条鞭法”,经济发展。然而几位皇帝却很昏庸,朝廷内也党政不断。可董其昌,在这样的乱世当中,却是中国历史上都少有的仕途、艺术两开花的文人。

他34岁入宫当太子讲师,一年后就以编修养病为由归隐了,在家待了二十多年,避开了“妖书案”、“楚太子狱”;明光宗即位,董其昌以帝师身份回到朝廷,官至太常少卿。但等到明熹宗即位的时候,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把持朝政,董其昌虽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却遭到阉党构陷。他则直接辞官归隐不出,又回家待了八年。

第三次,阉党覆灭,七十七岁的董其昌重返朝堂。这一次却在次年因为魏忠贤余孽的鼓动又掀党争,排斥东林董其昌主动请辞回归乡里。这一次他才真正的放舟五湖,寄情山水。

董其昌一生三进三退,虽然宦海沉浮,但细看之下可以发现,他的三次出仕都恰逢东林党人强盛之时,东林党弱势后,他每次也都能避开大祸,这才得养天年。

不过,董其昌虽然于东林党人结交颇多,却厌恶结党。他的“朋友圈”中,除了多有与东林党之间的交际应酬外,还与魏忠贤一伙,比如王永光、孟绍云、潘云翼等人,也多书画往来,堪称官场上的太极高手。

第二、他是长袖善舞的书画界掮客。

《南吴旧话录》曾记载,董其昌出身于上海县的小地主家庭,在他中进士之前,家里仅有“瘠田二十亩”,平日只穿一件白袍,也曾为了逃避劳役弃家远遁。那么后来董其昌是如何坐拥《富春山居图》等一系列昂贵的传世之作呢?

富春山居图完美合璧卷

黄公望

其实,他在还没升官之前就开始按照自己的书画史观念,访求一些特定风格的字画。后来,借着官位越做越大,逐渐在文坛和朝野中都建立起了人脉,便开始推崇以黄公望风格为代表的元四家,大力推举“南宗画”。

董其昌早年曾收藏过王维的《雪溪图》,但很快题跋后就出售了。与《雪溪图》相仿,在传世很多著名书画后面,都有董其昌的题跋,很多还是一再题跋。这些字画经他题跋后,价格就会飙升,这种题跋其实就是他经营书画的手段之一。

还有一则轶事,有时董其昌借来一幅古画,还回去时就被他换成了他自己临摹的复制品;或者一幅好的古人佳作,还回去上半段是真迹,下半截是他的画作。

撇开轶事不谈,董其昌当时还与徽商交往密切。虽然极少谈到钱,但是不妨碍他极其熟悉市场行情,他多次“易得名作”,也就是缺少现金的情况下,拿书画交换书画,这就是他熟悉书画市场行情的主要标志。

董其昌不但在政治上八面玲珑,而且还是一个手法灵活、手段多样、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书画利润的商人。

第三、他是为害民间的流氓恶霸。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在中国的艺术界、政治界,乃至亚洲都非常有名的传奇人物,在民间,却有着一副流氓恶霸的面孔。

董其昌热爱书画,这种热爱滋生出了恶癖:每见别人好的收藏,他总是不择手段或骗或抢据为己有。后来,不仅是强占名画,还加上了强抢民女,他的儿子甚至逼死了当地的读书人。

终于,万历44年,上海等地的民众发起了一次在当时有名的“倒董”暴乱。当时就有民谣唱诵“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

愤怒的暴民捣毁了董其昌的宅第,董其昌连夜翻墙逃走,其上千件珍藏也付之一炬。《民抄董宦事实》中有段讨伐檄文:“其险如卢杞,富如元载,淫奢如董卓,举动豪横如盗跖流风,又乌得窃君子之声以文巨恶。呜呼!无罪而杀士,已应进诸四夷,戍首而伏诛,尚须枭其三孽。”

措辞激烈、杀气横溢,但我们翻阅《明史》,对董其昌的记载,则是“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将之轻描淡写为:嫉妒董其昌的人们,为了私欲而煽动对董宅的打砸抢行动,并以“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描绘这位书画大家。

a a 明史 作者:张廷玉 此篇内容在:本纪.卷五

究竟真相如何,至今难有定论。

以前我们只知大书法家董华亭,不知礼部尚书董其昌,更无从知晓他是一个成功的字画掮客,又或者是不是一位流氓恶霸。

这再次验证了头部效应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当一个人身具多种特长,影响最大的那个常常会掩盖和遮蔽他的其他特点。这也是头部效应在个人身上的体现。(详见规律15 -头部效应:强者为什么恒强

历代评价

1. “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

——《画史绘要》

2.“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同、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远。”

——《明史·文苑传》

3.“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翁同龢

4.“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阅读数 7.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