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暴动:改革中的小插曲
前因:卡洛斯三世继任西班牙国王;后果:耶稣会解散。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卡洛斯三世继任西班牙国王:1759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六世去世,弟弟卡洛斯继承王位,即卡洛斯三世。

1766年3月23日,上万马德里市民上街游行,他们高呼“国王万岁”“西班牙万岁”的口号,捣毁了莱奥波尔多侯爵的住宅,然后聚集在王宫前,要求国王卡洛斯三世接见,满足他们的要求:流放莱奥波尔多,撤去外国大臣们的职务,马德里市民着装自由,降低食品价格……

因为这起事件发生在马德里,所以可称其为马德里暴动。那么这起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呢?

它的直接起因是莱奥波尔多侯爵下达的一个命令。当时马德里有一批社会闲散人员,他们身穿长披肩,头戴大沿帽,经常在夜间行窃,严重抹黑了繁荣大都市马德里。莱奥波尔多侯爵出于维持城市秩序的考虑,下令马德里市民严谨携带武器,男士披肩由长改短(以防隐藏枪支)。

披长披肩只是当时的风俗,马德里市民觉得自己被逼迫改变风俗习惯非常没有尊严,于是就针对莱奥波尔多侯爵上街游行,以讨回公道。

当然,莱奥波尔多侯爵的命令只是一个导火索,事情的起因远没有这么简单,更深层的原因得从卡洛斯三世从意大利来到西班牙当国王时说起。卡洛斯三世原本是西属那不勒斯兼西西里国王,哥哥斐迪南六世去世后,他继任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对哥哥的旧臣不怎么信任,初到西班牙的他任用了一批他从意大利带来的大臣,包括莱奥波尔多侯爵。

卡洛斯三世与哥哥不同,他有野心,热衷于改革,以希望西班牙会再度强大。他手下有一批改革的能臣,帮助他实现改革计划。莱奥波尔多侯爵在改革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建立军队互助会、创办炮兵学校、恢复教士特权、兴办慈善事业等。

卡洛斯三世

但他的改革并不彻底,有些措施还伤害到了民众的利益,如政府对面包和食油实行垄断,取消粮食定价等。当时因为粮食歉收,价格上涨,民众吃不起饭,不满情绪积累,于是在莱奥波尔多侯爵下令统一着装时彻底爆发,变成了一场暴动。

暴动的市民与皇家卫队发生冲突,死了一些人。多数大臣都建议卡洛斯三世下令武力镇压,但卡洛斯三世没采纳,因为他素有爱民如子的雅名。他下令取消了着装令,并派人护送莱奥波尔多侯爵返回了意大利。

马德里暴乱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在全国各地激起了更大的范围的抗议游行。尽管各地政府已经降低了食品的价格,但民众的怒火还没有散去,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卡洛斯三世吓得想迁都塞维利亚巴伦西亚,但没过几天,新上任的卡斯蒂利亚委员会主席阿兰达伯爵把他劝住了。

阿兰达伯爵建议采取强制镇压,因为稳定局势是当务之急。卡洛斯三世听从了他的建议,处置了一批与暴动相关的人,把一些社会闲散人士驱逐出城,并开始对全国的市政管理进行改革,局势这才稳定下来。

马德里皇宫外的广场

事后,卡洛斯三世发现暴动的背后还有耶稣会在捣鬼。于是他派人去调查,还有意外发现,耶稣会偷偷散布关于卡洛斯三世出身的谣言,说他不是腓力五世的亲生儿子,还和阿兰达伯爵的妻子偷情……卡洛斯三世听说后火冒三丈,立即下令驱逐了耶稣会教徒,据说当时有5千多人被驱逐到意大利。

耶稣会是否煽动了马德里市民暴动不好确定,但耶稣会反对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立场却是和西班牙、法国这样的专制君主制国家相对立的,所以耶稣会成了西、法等这样国家的眼中钉,几年后被教廷解散。

所以,马德里暴动实际上只是卡洛斯三世主持西班牙改革的一次不良反应,这个不良反应并没有让改革停滞。卡洛斯三世手下有大批改革能臣,当时不少启蒙思想家也是他的改革顾问,

他受启蒙思想和重农理念的影响,对西班牙采取经济自由化措施,削弱了垄断现象。他对教会、贵族与行会实行开明专制政策,重塑了西班牙的国家威信。

后果

耶稣会解散:1773年,教廷宣布解散耶稣会。

结论:西班牙在卡洛斯三世实行一系列改革后,出现了开明专制的苗头,西班牙的国力得到恢复。尽管之后在七年战争中战败,但是在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夺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领土,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