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艺术歌曲:《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在国内首次采用李白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是中国早期作曲家刘雪庵于1930 年创作的。

如今普遍认为,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过“艺术歌曲”名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驱动下,由海外归来或音乐院校培养的作曲家借用西方的表现方式,开始着手创作了这种艺术体裁。历史性转折点可看作是,萧友梅把“Kunstlied”翻译为中文的“艺术歌曲”的1920年。同样受五四运动和白话文影响而产生的新体诗,也广泛运用在中国新诞生的艺术歌曲体裁之中。

《中国艺术歌曲选集》

刘雪庵独具慧眼,把在西方被译为《神秘之笛》的《春夜洛城闻笛》,以中国人的方式展示在世界舞台之上。刘雪庵的这首作品,加上前奏总共 18 小节的短小精悍的乐曲。起于宫落于宫音的乐曲,一开始就散发出十足的中国韵味。前奏部分模仿笛子的花式五声音阶而进入的,歌者未唱已引出了奏响悦耳笛子音响的洛城画面,由高而下再迂回向上,笛子声音忽近忽远缥缈不定,不知吹笛的人在何处? 与刘雪庵这部作品同时期创作的李白诗词艺术歌曲有贺绿汀的《静夜思》与《菩萨蛮》,冼星海的《忆秦娥》和黄自的《下江陵》。

刘雪庵早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并学唱昆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跟萧友梅、黄自等学作曲。1936年毕业于该校。抗战开始,他立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曾在苏州社教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作曲系教授。学生时期写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

刘雪庵

他在30 年代创作了钢琴曲《中国组曲》和抗日歌曲《出发》、《前进曲》、《前线去》、《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民族至上》等,并创作了《中华儿女》、《保家乡》等电影歌曲,同时为军队创作了《海军军歌》、《空军军歌》。1941年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谱写全部插曲。1956年,根据古曲《平沙落雁》创作了钢琴曲《飞雁》。其他代表作还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红豆词》。 并撰有《音乐与个人》、《音乐中的民族形式问题》等文章。

刘雪庵与家人

《春夜洛城闻笛》本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二十三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作者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这首作品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