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果:第一次殖民扩张狂潮。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1602年,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荷兰公司合并为一家联合公司,即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权力。
165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派范·里贝克率领船队在南非开普地区的好望角建立补给站,荷兰对南非的殖民活动从此开始。

范·里贝克
早在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就发现了好望角,随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欧洲通往亚洲的新航道。葡萄牙控制这条新航道后,一度成为和西班牙平分海外贸易的海上霸主。
不过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后并没有在这里建立殖民地,主要是因为畏惧好望角海面的西风带风暴,而且在这里登陆的葡萄牙人还遭到过惨痛杀戮。
欧洲人到来之前,南非主要居住着三个土著民族:桑人、科伊人和南班图人。其中桑人和科伊人的体貌和语言相近,肤色都为黄褐色,被合称为科伊桑人;南班图人则是黑人。欧洲人到来时,这三个土著民族还停留在原始部落时期,没有形成国家。
1510年,葡萄牙首任印度总督阿尔梅达卸任时经过这里,上岸劫掠,结果连带着100多个随从悉数被科伊人杀死。从此葡萄牙人对这里有了心理阴影,尽管有不少船队经过这里,但都不敢停泊,而是选择在莫桑比克港(莫桑比克的重要港口城市)停泊。
直到100多年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不在,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取代了它们的霸主地位。特别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曾经葡萄牙垄断的亚非贸易从此落换到荷兰人手中,南非的大门因此首先被荷兰人打开了。

荷兰船队
荷兰船队需要从亚洲向欧洲运送大量的香料、纺织品、茶叶、咖啡等货物。绕过非洲南部的海路遥远,为避免船上的人因缺少新鲜食物而患败血症,荷兰船只亟需一个补给站。恰巧,开普半岛气候宜人,适合人们疗养,以前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人员遇海难后在开普半岛登过岸,对这里的地理条件非常满意,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在开普半岛建立补给站。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派出三艘帆船在好望角登陆,船队由里贝克担任司令,连同他的夫人在内的所有登陆者是来到南非的首批荷兰移民,他们在好望角构筑要塞,建立了补给站。补给站建成后,公司又招来一批员工,负责在开普半岛办农场,生产水果和蔬菜。但是水果和蔬菜不能在船上长久保存,所以来往船只对其需求量不大。补给站经营得十分失败,只好让员工以自由市民的身份经营农场,自负盈亏,补给站则只负责收购,然后转卖给商船。
补给站的放开政策,让“自由市民”逐渐多了起来,因为他们发现了更有利可图的生意——牲畜贸易。对航海的船只来说,水果蔬菜不能长期保鲜,但是活羊和活牛养在船上可以随时宰杀。鲜肉是船队乃至岸上的旅客的必需品,而荷兰商人只用少量的烟草和铜铁就能从居住在好望角附近的科伊人部落那里换来牲畜,所以这是一门暴利生意。
不过,来往船队对牛羊需求量巨大,科伊人提供的牲畜无法满足这么大的缺口。科伊人本来就珍视牲畜,不愿把牲畜卖给荷兰人。荷兰商人施尽各种办法,不惜卖给科伊人没接触过的烟草和烈酒,让他们对烟酒上瘾,然后自愿用牲畜换烟酒。不少科伊人因失去牲畜而破产,一些部落也因此走向衰落。清醒着的土著人开始拒绝牲畜贸易,一见到白人就躲避起来,把牲畜藏进深山。
科伊人的不情愿并没有换来荷兰殖民者的谅解,荷兰殖民者改弦更张,改交换为明抢。配有火枪的“牲畜贸易远征队”像强盗一样,在深山或草原公然劫掠牲畜,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现存的科伊桑人后裔
无家可归和生活上没有着落的科伊男女沦为了白人的奴仆和妾婢,开普殖民地成了白人的乐园,许多白人在这里建立小家庭,混血人种逐渐壮大,成为了后来布尔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果
第一次殖民扩张狂潮:18世纪上半叶,荷兰殖民者在南非次大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殖民扩张。
结论:荷兰在开普建立殖民地后,暂时满足了对来往船只的牲畜供应,所以并没有立即大肆扩张。直到18世纪初时,来往船只骤增后,牲畜需求增大,才开始疯狂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