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风雨归舟(北京单弦)
《风雨归舟》是著名的北京单弦岔曲。

《风雨归舟》常见的曲艺形式有岔曲京韵大鼓刘宝瑞单口相声等。

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曲种,为单弦演唱中的一部分,它起源于清初满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娱乐,兴盛于乾隆朝,流行于北京城内外。以岔曲这种曲艺形式表演的类别比较多,并且唱词也不尽相同,主要有言前辙、一七辙、遥条辙、中东辙、江阳辙、怀来辙、灰堆辙、由求辙等。

刘秀梅表演单弦风雨归舟

岔曲迄今已二百余年,盛行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朝的内外,在其后的发展中,岔曲成为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可单独演唱,其在20世纪30-40年代再展风华,至今仍活跃在京津地区的曲艺舞台和票房演出中,是展现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岔曲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凡京城人家宴集喜庆,常邀擅此道者说唱。旗籍子弟以此为荣,称作票友。其创作者囊括名公鉅卿,文人墨客,里巷市井之谣,盖“风花雪月之词,登山临水之作蔚然并兴”,四时景物、节令习俗、闺情遣怀、文赋赞咏、叙事文学、吉颂缀言等无所不包,其词亦雅亦俗,表现了“自然、真挚、奇俊、生动”的艺术特点。

北京单弦

历来之单弦艺人均以《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为必有曲目,经常演出。男艺人广小川、何质臣、常澍田、张伯扬分别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所灌制之唱片或演唱录音,分别代表此曲目不同时期的演唱风格。到四十年代以来,石慧儒则综合荣剑尘、谢芮芝与华连仲等诸家唱法,于细节处琢磨,使这一曲目表现出新的神韵。雪艳花、石连城、桂月樵、廉月儒及刘秀梅等均擅演。(石慧儒、刘秀梅皆留有录音)

岔曲《风雨归舟》群曲

以岔曲说唱的《风雨归舟》,属于景物类岔曲,这一类岔曲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山川秀色与节令风光为描写对象。《风雨归舟》即是描写“风雨”和“渔舟”的情景,皆从“乘舟之人”“岸上之人”眼中所观之,耳中所闻之,气氛所感之,并且唱词各有千秋。因为有多个类似题材岔曲,只好按照首句词语和十三辙来区分,所以以下曲目皆可习惯性地称为《风雨归舟》,它们是:

八角鼓

1、《奇峰缥缈》(摇条辙)

2、《过山林狂风如吼》(由求辙)

3、《乌云起,滚滚沉雷一声响》(江阳辙)

4、《风声紧,呼号之声天地震》 (人辰辙)

5、《风雷大作》( 梭波辙 )

6、《风平浪静》 (中东辙)

7、《挥舞芭蕉扇儿》 (小言前儿)

8、《卸职入深山》 (言前辙)

9、《疾风骤至》 (一七辙 )

10、《银河耿耿明如水》 (灰堆辙 )

11、《清风送小舟》 (由求辙)

12、《寂寞无神儿 》(小人辰儿 )

13、《晴空皓月 》(乜斜辙)

14、《湖水荡漾一鉴开》 (怀来辙)

15、《漫天云雾》( 姑苏辙)

16、《避暑林泉下》( 发花辙)

这些岔曲大多来自清朝和民国的抄本,如《吴逢吉抄本》、《岔曲册子》、《务本堂抄本》、《胜国遗音》等。习惯以辙口来区分。

小岚云 - 风雨归舟.mp3
00:00 04:00

在《风雨归舟》组曲中大多数的内容虽然是写景,但却是强调景中有人的。生活场景世俗化,不泛空灵,接地气、烟火气,俗人俗事,人情人性,正是俗文学区别于一般文人诗歌的特征

《风雨归舟》围绕着渔舟和渔翁的活动而展开,如《过山林狂风如吼》“过山林狂风如吼,堪堪的大雨临头,获金鳞渔翁摆桨荡孤舟,恰似那一叶飘飘在水面浮。(过板)望长空电掣雷鸣风云骤。慌得他随风冒雨入中流,顾不得绿柳村头鱼换酒,眼难睁遍身雨打蓑(卧牛)蓑衣透。见天连水密云稠,难辨村店与林丘。风雨催天缘凑,来至在小滩头,携鱼曳缆忙登岸,抛篙系孤舟。猛回头,但则见,贪午睡的小牧童儿,他在那,雨地里哭着去找牛。”此曲简洁而生动描述了在疾风骤雨中一叶渔舟与风雨搏斗的情景,当渔翁归舟登岸后看到一个“小牧童儿,他在那,雨地里哭着去找牛”情趣盎然,正是此篇的生花妙笔。此曲后来成为京韵大鼓名段《风雨归舟》。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