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交响诗《嘎达梅林》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

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 嘎达梅林.mp3
00:00 19:57

乐曲旋律抒情而优美,隐含着一种辛酸、哀伤,在这种感觉背后,则是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并不为过。

作者简介

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有成就的女作曲家,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之一。她1948年考入南昌一中,开始接受正规音乐教育,195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期间,辛受到同学美丽其格的影响,开始接触蒙古族音乐,并与单簧管专业的包玉山相恋。1956年,辛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其毕业作品《嘎达梅林》引起了轰动,使其一举成名。毕业后,辛追随包玉山前往内蒙古歌舞团,后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培养出阿拉腾奥勒(《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歌曲作者)等蒙古族杰出音乐家,在内蒙工作26年后,于1982年调回北京歌舞团。1991年前后一度移居美国,但在其长子遇害后回国,现居住于北京。辛与丈夫包玉山育有三子,三子三宝现为中国著名音乐人。

辛沪光

作品赏析

20世纪初,我国一位蒙族英雄嘎达,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们起义,斗争长达五年之久,最后起义失败。这部作品以嘎达牺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各部分的音乐主题均来源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引子部分乐曲以嘎达梅林故事开始,在缓慢、宁静的引子后,优美、流畅、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题,展示在辽阔无际的草原上,孕育了民族英雄的出现。而充满动感节奏的第二主题,则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牧民们起义战斗的形象。

中国唱片《嘎达梅林》

展开部是从马蹄声开始的。主题旋律经过丰富多变的发展,使音乐情绪逐渐推向高潮,似乎在人们眼前呈现一幅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活泼的音调、多调性的织体,描写了四处集结起义的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曲调呈现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情绪,充满了乐观的气息和草原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形象。

乐曲最后以沉痛的感情再现了第一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已牺牲的英雄之哀悼。随后,乐曲在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中,把悲伤的悼歌变成了对英雄嘎达梅林的颂歌,乐曲在满怀激情的强烈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层次清晰,音响具有立体感。

辛沪光与家人

在50年创作生涯中,辛沪光完成了近千部(首)作品。将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完美融合,是她最大的艺术成就。

谈到《嘎达梅林》她说:“我当初看到嘎达梅林民间叙事长诗以后特别感动,所以就写了部交响乐。”言语间不乏自豪,不过随即话锋一转,“现在一提《嘎达梅林》,我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写了那么多作品,只有这部被人们记住了,很惭愧啊!”2011年10月17日,辛沪光在美国纽约不幸逝世,享年78岁。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