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秀才和一群新兵,如何保下了危在旦夕的大清国?
文/全历史 拾贰酱
1862年10月13日,曾国藩率湘军向太平天国发起了总攻。天京被围后,太平天国已呈败相,苦守两年后被破。
此役后,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戛然而止。清王朝保住了风雨飘摇的统治,而主帅曾国藩封一等侯爵,入主中枢,位极人臣。

历史上,通过一场战役达到巅峰的人物不在少数。
周瑜(此处可a至210年12月3日的岳阳)面对曹操十几万大军的围攻,在赤壁火烧曹营,声名更盛,走上人生巅峰;拿破仑在土伦港战役(此处可a至1793年12月18日的土伦港)中,用炮兵部队击败了反法联军,年仅24岁就升为准将。
建立湘军之前,曾国藩虽然十年七迁,但本质上他还是个读圣贤书的文官。
那么,当时没有其他人可以镇压太平天国吗?为什么清廷独独倚重曾国藩呢?
八旗火器营是清朝的精锐,代表着国家最高战斗水平。俄国大使来华时,曾去参观火器营军演。然而,士兵个个萎靡不振,持大炮、火枪者连连脱靶。
这些平日里躺在营地抽大烟的兵士们,已经和清王朝一样病入膏肓了。
太平军、捻军南北呼应,战事越来越紧张。咸丰派去广西的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连谁是“天王”都搞不清楚。
无奈之下,咸丰皇帝令全国各地的40多位大臣搞团练。所谓团练,就是由官员自行筹钱招兵买马建立防御。这是个苦差事,团练大臣经常到地方挂个招兵的牌子就不管了。
到最后,只有曾国藩练出了一支能打胜仗且花钱少的军队,湘军。
彼时,由于说话太直,曾国藩被咸丰训斥,他虽官居二品私下却屡遭排挤。
因此,曾国藩比别人更需要团练的机会。
他利用圣旨对管辖权语焉不详之处,借团练名义统揽了湖南的刑狱和军政大权。由此被当地官员嫌恶,得到了“曾剃头”“曾屠夫”的恶名。
压力之下,曾国藩苦练新兵。一则借鉴戚继光的募兵制和军纪,二则采用新式武器,三则利用同乡之谊及儒家道义来武装湘军。

其中,最厉害的一招是他高薪养廉,杜绝了军队贪腐。
曾国藩认为,八旗绿营的腐败无能的根源在于薪资过低。为了激励官兵,曾国藩制定了清军有史以来最高的工资标准。
清军的普通军官年薪只有三五百两,而湘军的同级军官年薪高达一千八百两。如果是有战功的军官则更高,年薪至少有五千多两,足足是正规军的6倍。
当时,加入湘军就意味着一夜暴富,这让无数壮丁趋之若鹜,曾国藩根本不愁兵源问题。
如此一来,湘军壮大,不到一年就在湘潭打了胜仗,这是太平天国定都以来清军的第一场胜利。
当然,除了曾国藩,也有鞠躬尽瘁的大臣。如广东巡抚黄恩彤曾两度团练,但他的军队只能在本地村镇防守,没法外出行军作战。对比之下,湘军越发独占鳌头。
那么,为何曾国藩与湘军能够在与太平军对战中获胜呢?
他挺住了咸丰帝的“瞎指挥”。
咸丰帝不清楚地方的练兵进程,也没有策划行动的能力。当时内忧外患已久,他甚至连地图都没看过一眼。
曾国藩到湖南刚练兵半年,急于求成的咸丰便派他出征。第一次,曾国藩推脱装备不足,暂不出兵。后来咸丰再催,曾国藩便硬着头皮抵死抗命,保住了还未成型的湘军,后来在湘潭之役中大获全胜,靠的就是他拖延才等来的600尊英式大炮。
此战后,咸丰正式赋予他对湖南百官的调遣权,曾国藩得以亲自招募一兵一卒,落实了湘军与他的直属关系。
第二,曾国藩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

太平军最擅游击,对此曾国藩特别重视湘军扎营。当然,扎营是个不折不扣的笨办法,耗时耗力也不一定有用。
可正是这种勤能补拙的作战思路,让没上过战场的曾国藩和一帮半生不熟的新兵,抵御住了太平军声势浩大的冲锋,从而抓住了防守反击的机会。
尤其在天京攻坚战中,湘军坚守营地,李秀成(此处可a至1864年7月22日的南京)率领60万大军先后试图六次突围,全部失败。逼得天京城里的太平军只好挖地道进攻,湘军又一一堵死。
耗时两年,湘军把敌人活活熬死,最终一击致命。
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清朝统治者历来忌惮汉人,之前有如此地位的吴三桂(此处可a至1678年3月23日的衡阳)和年羹尧都难逃一死。曾国藩是如何应对的,他又对清朝政治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未攻破天京前,慈禧太后就对尾大不掉的湘军产生了猜忌。她提拔了湘军中的沈葆桢、左宗棠等人,来分裂曾国藩的权力;训斥曾国荃(曾国藩之弟)冒功邀宠。
曾国藩忍痛将弟弟开除,并亲自下令裁撤湘军。之后,他调任直隶总督兼洋务大臣,继续受到重用。
因为即使慈禧忌惮汉人,却也不得依靠人数庞大的汉族军队。太平军平息不久,捻军又兴。朝廷缺兵之际,湘军模式被再度启用。
曾国藩在裁湘时,也留了一手:扶持学生李鸿章(此处可a至1894年8月26日的天津)训练淮军。
从剿“捻”到甲午战争(此处可a至1894年10月2日的大连),湘军的嫡系如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逐渐成为清廷的中流砥柱,与曾国藩并称四大名臣。汉人在朝堂中的地位大大上升,清廷格局为之一变。

此外,随之变化的还有地方督抚的地位,由于沿用“兵为将有”的湘军模式,清朝督抚们开始独揽军政大权,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直至民国时期,残余的湘军还是湖南军阀的派系之一。
回头看,湘军在高薪厚饷的激励下,成长迅速屡建战功,战斗力远远超过缺乏奖赏机制的清朝正规军。这再次验证了“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的规律(详见规律48 - 奖赏规律: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历代评价
1、(曾国藩)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2、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中国近代史学者徐中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