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日本派遣唐使;后果:《古事记》编写
作者:颜在 / 编辑:王莫失
前因:日本派遣唐使
日本实施大化改新,不断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的萨摩藩,之后受到了天皇的隆重礼遇,从此在日本扎根,传授佛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佛学的发展。
自从鉴真答应了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的请求,前往日本传授佛学,前前后后共开展了六次东渡。前五次都以失败告终,更是在第五次东渡时,双目因病失明,此时的鉴真已经六十岁了,这一次次的长途跋涉换来的失败,打击的不仅是他身体更是内心。鉴真东渡的决心被动摇了,而就在这个时候藤原清河和吉田真备到访。
藤原清河和吉田真备亲自前方扬州找到鉴真,请求他东渡日本,二人的到访再一次点燃了鉴真去日本弘扬佛法的决心。
然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吉田真备他们打算奏明唐玄宗,让鉴真跟着遣唐使使团一同回去,没想到唐玄宗就是不同意。吉田真备问鉴真“鉴真师傅,皇上不允许你出国,你还要去日本吗?”鉴真认真地点了点头说“嗯,我自己想办法也要去。”吉田真备被鉴真的真诚和决心所感动,暗暗下定决心不管怎么样,一定要顺利带鉴真到日本,不辜负老师傅的一片真心。
鉴真的时间地图
终于在公元753年12月2日,承载着鉴真和吉田真备的船在经历风暴后,还是艰难的到达了日本萨摩,鉴真的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
千辛万苦到日本的鉴真,受到了最隆重的礼遇,在2月4日到抵达奈良时,就被邀请到皇宫赴宴,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携一众大臣亲自迎接,更是直接赐予鉴真“传灯大法师”的封号,并把日本佛教事务交给他统领。说实话当时天皇对鉴真这个人其实不太了解,鉴真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就这样委以重任,鉴真其实内心是很触动的。当然后来鉴真的表现证明了天皇的好眼光,并且在刚开始就露了一手,展现了一波东方神秘医术。
当时的光明皇太后,也就是天皇的生母,生了重病,全日本的名医大师都找遍了,纷纷都说这病没有办法医治。皇太后她老人家也逐渐放弃了希望,就靠自己静养,能活一天算一天。鉴真在晚宴上就听人说起这事,立刻表示想去看看太后为她治病,大家都很诧异你不是个和尚吗,怎么还会治病。但他们不知道佛教本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涉及的学问方方面面,医学更是在其中,鉴真作为佛学大师在医学上有很大的造诣不足为奇。
只见鉴真在问诊完之后,拿笔几下就写出了一张药方,叮嘱太后按药方吃药,没过几天,太后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一下大家都震惊了,纷纷感叹鉴真之神,中国医术之妙。鉴真也因这事儿,不自觉地消除了某些人心中对他的质疑。
鉴真不仅施展医术给太后看病,而且本职工作也做的很不错,此时的他要统管日本的佛教事务。鉴真此时已经六十好几,但他人老心不老,为了弘扬佛教,面对日本佛教这个烂摊子,大刀阔斧开启了整治。
首先就是日本不成形的戒律制度,当时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托庇佛门,就是出家是为了逃避劳役或赋税,因为日本对出家为僧没有什么限制,自誓受戒就可以,这就需要对戒律制度进行规范。鉴真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最初的戒律制度。当然鉴真建立的制度,肯定有本土的僧人不服,其中以兴福寺的贤璟为代表,公然反对。

鉴真东渡
于是,鉴真决定与其在兴福寺公开辩论,这可把贤璟一行人高兴坏了,要知道鉴真那时刚来日本不久,哪会说日本话噢,更别说用日本话辩论了,他们就等着辩论给鉴真一个下马威呢。
就在这个时候普照又出场了,他已经跟着鉴真学了好几年了,他就跟鉴真说“师傅学识渊博,参加辩论赛肯定是能赢的,但师傅您不会讲日本话,这就很麻烦了。我对师傅一片忠心,愿意以师傅学僧的身份,代替师傅参加辩论。”鉴真听了那可是大受感动,要知道普照可是日本人呢,要替中国僧人出战,那可真的不只是讲义气了。
这一场辩论可谓相当精彩,贤璟等人皆被折服,果断同意舍弃旧戒,而鉴真也因此名声大噪,连他的学生都那么厉害,本人更是深不可测,于是顺势在东大寺中起坛授戒,连圣武太上皇和光明皇太后都请他来授戒。
公元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为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公元759年,淳仁天皇钦赐给鉴真的唐招提寺建成,这里后来一度变成日本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全日本的僧人在受戒前都被要求来此学习。从此,鉴真就在寺中讲律授戒,直到763年5月6日,年事已高的鉴真,安详圆寂,终年七十六岁。
后果:《古事记》编写
随着日本文化繁荣发展,太安万侣奉命编造日本古代史。
结论: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而且在医学、书法、等方面都贡献巨大。他把中国的中药鉴别、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他带来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冲击了日本书道界。鉴真的东渡,使日本的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