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林联盟: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建立
前因:利沃尼亚战争;后果:波兰立陶宛联邦取得利沃尼亚战争的胜利。

文/齐书妍

前因

为了波罗的海统治权的争夺中打败俄国,波兰和立陶宛需要联合以增强军事实力。

1568年,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会议在卢布林召开。次年,双方签署了王国合并的协议。

波兰与立陶宛不仅领土毗邻,而且文化相近,这是双方合并的前提。另外,事实上自1386年双方联姻开创雅盖隆王朝后,波兰和立陶宛以“共主邦联”的形式已经存在了约183年。自十六世纪初期以来,立陶宛大公国的波兰化进程不断加快。立陶宛大公国的政府和贵族都将波兰语作为自己的第一语言,而且二者同属一个教区,除了宗教层面上的亲近感,也更利于二者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东正教的俄国。

图为在1618年杜里诺休战后,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的6块主要区域的大致轮廓,叠加于现在的国界

此外,双方间下层民众的移民、贸易往来也极为普遍。波兰此时正在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波兰物产丰富,大量出口谷物、木材、鲱鱼和盐矿到英国、荷兰等地。为了进一步发展与西欧的商业贸易,波兰国王将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提升上了日程。

边境战事是双方关系的重要支点,两百多年以来,双方的关系都因外在环境而时好时坏。波兰将立陶宛的墙头草态度称为“机会主义”,但另一方面,波兰的国家安全也缺不了立陶宛的力量。

1557年,利沃尼亚战争爆发,波兰和立陶宛面对是势头正盛的俄国。利沃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拥有众多天然良港,此时属于分裂状态,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战争初期,俄国迅速击败了波兰和立陶宛的军队。这使得双方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难以支撑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负担,也更难打败棘手的俄国。在两国内部,贵族们要求双方结成更紧密联合的呼声大振。大势所趋下,双方开始了合并谈判。

1568年,波兰和立陶宛双方的代表在波兰小镇卢布林召开了联合会议,商讨两国之间的合并问题。立陶宛方为首的大贵族,是黑胡子的拉齐威尔,他同意双方选举出共同的议会,但只用来商议军事防御问题。他要求立陶宛仍由拉齐威尔家族统治,官方机构和法律都保持不变,贵族们原先持有的土地和经济特权也不作出变更。可见,黑胡子的拉齐威尔旨在本国受到威胁时,能理所当然地获得波兰的军事援助,自己却不愿让渡利益,不愿实现两个国家实质性的合并。

波兰方自然无法接受这种受累不讨好的方案,拉齐威尔的提议被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和波兰贵族拒绝了。作为抗议,黑胡子的拉齐威尔率领立陶宛的部分贵族离开了卢布林。对此,齐格蒙特二世十分愤怒,一气之下,他立即宣布要将基辅等地从立陶宛划入波兰。这一举动也获得了波兰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便是波兰新领土的直接受益者。于是,波兰的会议代表们态度更加强硬,甚至在立陶宛首席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就通过了合并法案。

查看完整族谱
齐格蒙特·奥古斯特的族谱

两个月的僵持不下后,黑胡子的拉齐威尔刚好去世,他的兄弟红胡子的拉齐威尔接替了他的位置。红胡子的态度不那么强硬,他见合并迫在眉睫,便带领立陶宛贵族们回到了卢布林的谈判桌前。

又一轮博弈后,波兰代表们也不再强硬,因为国王齐格蒙特二世也有更为急迫的理由:由于他始终没有子嗣,如果他死后绝嗣,雅盖隆王朝将完结,立陶宛必然不会答应非雅盖隆王朝的后代被选为国王。到时候更加无法统一。故他放弃了彻底兼并立陶宛大公国的计划,给予了其相对独立和平等的联邦地位。

最终,双方都做出妥协,协议中写道,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合并为一个国家,两国由联合议会选举产生一位国王和大公,并拥有共同的议会和参议院,奉行共同的对外政策等。这表明,双方的贵族都可以进入对方的政府,也能在对方的国家里获得土地。

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就此成立。此举不仅是增加了其国土面积,更是改变了中东欧地区的实力对比。在波罗的海的争夺赛中,条顿骑士团再无还手之力,黯然退场;而在与俄国爆发的新一轮争夺中,波兰立陶宛打得对方节节溃退,并获得了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地区,彰显出两国合并后势不可挡的力量。

后果

波兰与立陶宛合并后,在与俄国的战争中反败为胜,获得了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波洛茨克等地。

结论:然而,军事实力的大增引来了周边国家的敌视,波兰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卷入与瑞典和俄国的战争中。同时,波兰国王和贵族的好战情绪也开始膨胀。在此后的将近百年后,波兰几乎一直在进行着对外战争,对国内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为波兰遭到周边国家蚕食埋下了伏笔。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