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伦理学》:不是无神论
前因:笛卡尔出版《第一哲学沉思集》;后果:莱布尼兹发表《新系统》。

文/逍遥

前因

笛卡尔出版《第一哲学沉思集》:1644年,笛卡尔出版《第一哲学沉思集》,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以及上帝存在的证明。

1677年,斯宾诺莎去世,不久之后,他的哲学遗著《伦理学》也被编纂出版。

和很多在作者去世后才出版的著作不同,《伦理学》并非斯宾诺莎的未竟之作或者临终前才完成的作品。事实上,早在斯宾诺莎去世之前的好一段时间,《伦理学》的写作便已经完成。之所以迟迟没发表,主要是碍于当时人们对斯宾诺莎的极端仇视。

斯宾诺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斯宾诺莎在大众的眼中都是瘟神一般的人物。

作为一名犹太人,斯宾诺莎遭受到了来自犹太教会最为极端的惩处。犹太教会对他处以“大开除”之惩罚,除了将斯宾诺莎驱逐出教之外,还要求人们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与斯宾诺莎至少保持一肘尺的距离。

有人一直在寻找机会谋害他,有人则对他施以最恶毒的诅咒,据说这种诅咒能够让被诅咒的人最终落得个被母熊撕裂而死的下场。除此之外,斯宾诺莎还经常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言语上的攻击和谩骂。也正是如此,斯宾诺莎最终放弃了在生前出版《伦理学》的打算。

那么,到底斯宾诺莎究竟干了什么,使得大众对他如此的不待见呢?

是因为斯宾诺莎生活颓靡、人品败坏吗?事实恐怕并不是如此。在后世的评价当中,斯宾诺莎的人格一直都收获到很高的评价。罗素就曾经说道:“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一位。“按照罗素的说法,在才智上可能有人超过了斯宾诺莎,但在道德上斯宾诺莎是至高无上。

罗素

那是因为斯宾诺莎易宗改教,转投基督教阵营,从而背叛了犹太人吗?这种说法不对,毕竟,除了犹太教徒之外,当时的基督教徒同样也对他全无好感,甚至痛恨至极。

事实上,斯宾诺莎当时确实干了一件同时得罪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事情,这件事情简单点讲,就是斯宾诺莎在做哲学研究。

当然,哲学研究本身并不是教徒们眼中的“原罪“,毕竟中世纪就有很多思想家通过哲学研究来服务于神学,即所谓”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婢女“。斯宾诺莎真正得罪人的是他研究出来的结果,这份结果在教徒们眼中成为了一种以无神论为基本立场的”邪说“。对于斯宾诺莎如此”亵渎上帝“的行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们自然怒不可遏。

但有意思的是,斯宾诺莎的哲学从来就没有打算否认上帝的存在,相反,斯宾诺莎自称是上帝的坚决维护者。事实上,在最后出版的《伦理学》中,上帝处在于他的伦理学说的中心位置。因此,站在斯宾诺莎的角度,这份“无神论“的罪名未免过于冤枉了。

当然,教徒们给斯宾诺莎扣上”无神论“的帽子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毕竟斯宾诺莎口中的上帝确实过于”离谱“。在大众的印象里,上帝是一位仁慈的人格神,他会聆听信徒的祷告,会掌管人间的一切。但斯宾诺莎觉得这一切只不过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果,甚至连《圣经》在斯宾诺莎眼中也只不过是一本普通人写的书而已。

在斯宾诺莎的描述里,”上帝“的概念大致等同于”自然“。按照斯宾诺莎对”上帝“的界定,则人们平常所做的各种宗教仪式便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迷信罢了,上帝就是客观的自然,人们根本祈求不来上帝的垂青。

斯宾诺莎如此解读上帝,难怪会惹来教会和教徒们对他的怨恨。

不过好在荷兰政府相当宽大,因此斯宾诺莎尽管受尽白眼,但总归没有因为宗教异见而被迫害致死。事实上,斯宾诺莎祖上正在为了逃避宗教的异端审判所才来到了荷兰,相比较欧洲其他地区,当时的荷兰对于人们在宗教上的异见抱持着相对宽容得多的态度。

不过,备受孤立的斯宾诺莎最后还是逃离了阿姆斯特丹,并在海牙的乡村靠着给人磨镜片谋生平静地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他也安于其中。他曾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1673年,普鲁士选帝侯写信来邀请他去大学当教授,但附带着一个条件,就是要斯宾诺莎不要讲他那些宗教的思想。但耿直的斯宾诺莎说自己做不到,结果也没有去成。

斯比诺莎的铜像

斯宾诺莎最后去世的时候才44岁,在他死后,舆论对他的讨伐一直没有停止。直到后来,人们才开始渐渐重视斯宾诺莎的哲学贡献,并承认了他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

后果

莱布尼兹发表《新系统》:1695年,莱布尼兹在期刊上发表《新系统》,向世人阐述了他的前定和谐理论。

结论: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为近代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