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荷战争:暂时和解
前因:第一次英荷战争;后果:第三次英荷战争。

文/翟书宁

前因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荷兰与英国为争夺海上霸权而爆发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被迫承认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将海外贸易权分与英国。

1665-1667年,荷兰与英国围绕海外贸易问题再度爆发战争。荷兰舰队在德·奈特的领导下一雪前耻,取得对英军的优势,为荷兰赢得了部分利益。

第一次英荷战争失利后,荷兰受制于《航海条例》的限制,海外利益受到损失。但这次失败并没有彻底摧毁荷兰,反倒更加激励荷兰人的斗志。新任海军统帅德·奈特就任后,放弃原本防御性的护航商船战略,转而大规模建设海军舰队,准备与英国决战。

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变动。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被拥立为英国国王,雄心勃勃地想要树立英国在海上的绝对霸权。可惜,此时英国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克伦威尔统治时期的一系列战争使得国家负债累累,海军战斗力也大为削弱。

查理二世加冕图

查理二世可不管这些,他先是将自己的弟弟詹姆士·约克任命为海军最高指挥官,随即又颁布了更加苛刻的《航海条例》,向荷兰发出挑衅。荷兰正等候机会一雪前耻,面对英国的挑战作出了果断的回应。

1664年,德·奈特率领荷兰舰队,将英国新近夺去的荷兰西非海岸的殖民地夺了回来,给了狂妄的英国一个教训。次年二月,两国正式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

英荷双方第一次交战发生在洛斯托夫特。当时,荷兰舰队统帅德·奈特因为远征非洲尚未返航,由奥布丹和沃森纳尔负责指挥。一开始,荷兰舰队占据有利位置,风向对他们非常有利,但由于指挥不畅错失时机,舰队被英军击败,两位指挥官也为国捐躯,这一战荷兰方面的损失极其惨重。

荷兰人初战不利的被动局面很快因为德·奈特的到来而改变。德·奈特率领舰队往返于英吉利海峡,为荷兰的商船进出保驾护航,保证了荷兰的海外贸易得以继续维持。

与此同时,德·鲁伊特也率领荷兰舰队主动迎击英军。在四日海战中,由于英国受到错误情报的误导,将舰队分为两路。结果遭遇了鲁伊特率领的84艘荷兰舰队的重创,损失了23艘舰船,这是整个英国海战史上都是少有的局面。

四日海战

不过,英国很快调整恢复过来,并在随后的圣·詹姆斯日之战中再次击败荷兰。英荷双方又一次陷入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中,战况逐渐胶着。德·奈特担心英军长期封锁会对荷兰的经济不利,积极寻找机会出击。

恰逢这一年,伦敦因为卷土重来的黑死病出现人口大量死亡的情形。雪上加霜地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又造访伦敦,大火连烧了四天,整个城市都被破坏殆尽。英国国力大受打击。

德·奈特给予了英国最后一击。1667年6月,德·奈特率领荷兰舰队趁夜色偷偷驶入泰晤士河口,趁着涨潮溯流而上,深入英国本土。荷兰舰队不仅洗劫了沿途的英军战略物资,还将停泊在索伦特海峡的英国舰队一网打尽。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所有人都大为震惊。德·奈特这一深入敌腹的军事行动可谓冒险至极,稍有不慎就会引火上身。但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德·奈特顺利地完成了作战计划,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英国人深受其辱,但国内接连的灾难已让他们无力再战,只好加快谈判进程,争取早日结束战争。

次年,英荷双方签署了《布雷达和约》结束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既然失败,只好同意放宽《航海条例》的限制,并归还了此前抢占荷兰的多处殖民地。荷兰也将北美殖民城市新阿姆斯特丹割让给英国,这就是日后的纽约。通过划分势力范围,荷兰与英国实现了暂时的和解。

后果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年,英国不宣而战,袭击荷兰的商船队,导致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结论:第二次英荷战争实际是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延续。凭借德·奈特的出色领导,荷兰舰队挽回了自己的颜面,也夺回了荷兰在海外的部分权益,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下基础。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