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波战争:波兰的中衰
前因:赫梅尔尼茨基起义;后果:安德鲁沃索停战协定。

文/容城彬松

前因

1648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境内,今日属于乌克兰地区的赫梅尔尼茨基组织起哥萨克人发动起义。这场起义很快发展成为乌克兰国家独立战争,并因俄国的介入导致波兰与俄国的战争。

1654年,俄波战争打响,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北方战争或者十三年战争。

不过这场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源于波兰的一场内战。

1648年,波兰国内掀起赫梅尔尼茨基大起义。1649年,赫梅尔尼茨基在今乌克兰地区建立了哥萨克酋长国,在乌克兰站稳了脚跟,在与波兰在军事上的对抗也持久地进行着。

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进入基辅

只不过,这场起义逐渐不再是赫梅尔尼茨基和波兰贵族之间的斗争。

事实上在起义爆发之初,接近乌克兰的东方邻国莫斯科公国就想要介入波兰的纷争,但是由于他们国内也在不断地发生农民起义和市民起义,只能静观其变。不过赫梅尔尼茨基和沙俄之间的往来一直没有断过,起义军需要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到了1654年初,波兰和赫梅尔尼茨基双方已经打得两败俱伤,而此时莫斯科公国内部的起义基本平息。看到机会的沙皇果断出手。

首先,莫斯科公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使团,来到了佩列亚斯拉夫,与赫梅尔尼茨基达成了一些协议。而后在召开决定乌克兰日后走向的哥萨克议会时,赫梅尔尼茨基请来莫斯科使团,当众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我们与敌人和压迫者已经浴血奋战近六年了!今天,不能依旧没有一位统治者来领导我们乌克兰。现在有四位君主可以供我们选择:土耳其苏丹、克里木汗、波兰国王和莫斯科国沙皇。”

接着他一一数落前三个国家的统治者曾经为给乌克兰带来的灾难,然后总结道:“如今,只有在信奉东正教的莫斯科沙皇那里,我们可以找到最令人放心的庇护,也只有那里才是我们最终的栖身之所。”这次哥萨克议会最终通过了与俄国使团签订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乌克兰从此加入了莫斯科公国

莫斯科公国在此之前的扩张

从此以后,赫梅尔尼茨基起义从波兰内战变成了波兰与俄国之间的国际战争。1654年7月,边境来报,邻国的沙皇派出三位亲王,率领41000人从多个方向开展进攻。地处边境的要塞别雷和多罗戈布日已经沦陷,一支俄军正在围攻斯摩棱斯克,其他军队在不断地向其他城市发起进攻。

波兰一方派出了大指挥官亚努什·拉齐维乌率领10000人前往救援,但是他接连打败了两场战役,并没有有效地阻拦住俄军,导致了斯摩棱斯克的陷落。与此同时,在国家的其他方向,其他俄军也在向波兰展开进攻,赫梅尔尼茨基也与他的俄国盟友一起发起了进攻,一时之间波兰有大片的土地沦陷。

战争到了第二年开春之际曾出现了一些转折。波兰的拉齐维乌亲王重整态势,发起了激烈的反攻。乌克兰方向由于鞑靼人的加入,战事也开始有了转机。不过好景不长,到了夏天,战场上的不利态势使沙皇感到十分不满。他御驾亲征,亲自督促各方面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得到了君主鼓励的俄军确实十分振奋,一路攻城略地。终于在7月31日,战争发起一年出头的时候,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维尔纽斯被攻陷。

俄军在波兰战场上的顺利,引起了北方邻国瑞典的关注。一方面,波兰和瑞典两国从二十多年前的战争开始算起,一直没有签订什么和约,两国之间实际上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另一方面,俄国的势力不断向波罗的海靠近,这将会为瑞典带来更大麻烦。于是瑞典国王卡尔十世1655年率军攻入波兰。

查看完整族谱

卡尔十世·古斯塔夫的族谱

这一变化,令俄国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战略。俄国人认为,瑞典此时的加入也相当于坐收渔利。俄军虽然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是战争已经持续很久了,总是会有些兵疲马乏,何况已经占领的大片领土,最基本的目标已达成。波兰一方本来就占据弱势,瑞典人加入战争不仅不是来帮自己的,反而是来落井下石的。

所以俄国人的结论是,俄国在波兰战场上的主要敌人不再是波兰人,而是瑞典人。瑞典也成为了双方共同的敌人,也正因如此,波兰与俄国达成了停战协议。

波兰尽管被俄国侵占了大片领土,但双拳难敌四手,故乐于与俄国停战,并在此间与瑞典展开了“第二次北方战争”,战争经历5年。在1660年,卡尔十世的突然逝世,瑞典与波兰签订奥利瓦和约,波兰开始将全部精力集中在驱逐俄国人上。波兰人的反攻进行得十分持久,迫使俄国从1664年开始与之进行和平谈判。1667年,两国在安德鲁沃索签订了一份为期十三年半的新停战协定。

后果

俄国和波兰签订《安德鲁沃索停战协定》,这份协议意味着,乌克兰被一分为二,波兰也开始承认俄国对乌克兰的所有权。

结论:安德鲁沃索停战协定是一份波兰向俄国妥协的协定。在协定中,乌克兰被一分为二,波兰也开始承认俄国对乌克兰的所有权。总之,这份协定表明,波兰在与俄国的斗争中开始占据下风。

阅读数 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