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贤录·孔子篇 | 礼之所存,发乎于仁爱之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中庸之道行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根本,是礼的内在实质和价值根基。真正的礼必须根基于内心之仁。行礼也是为了表达仁爱之心。

何谓仁?从仁的字面上来说,仁是“二人”仁就是讲两个人乃至多个人的关系达到和谐。

《搜玄录之宸灵纪》木瑄 剧照

而达于和谐就要出于礼,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凡事中庸,中就是适中,合乎规矩。

“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就是倡导以礼追求和谐的人生与社会,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序。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

孔子重建礼制

孔子所处的春秋初期是一个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

春秋之前的周朝,地广人稀,采取分封制,各诸侯国血缘关系紧密,宗法与分封结合的政治制度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社会成员都自觉维护自己的宗系,诸侯们维护天子、大夫们维护国君,大家都在“尊尊”“亲亲”的观念下自觉行礼。

《搜玄录之宸灵纪》世界观 片段

随着时间推移,春秋初期,周王朝只有弹丸之地,随着土地的减少,财政的危机。春秋后期“宗法”纽带松弛,血缘关系疏远,宗法解体。

天子大宗与诸侯小宗的“传结”再无西周那样亲密,“尊尊”“亲亲”力量大大被消减,最终,以致宗法血缘让位于政治利益。

《搜玄录之宸灵纪》世界观 片段

此时,孔子看到宗法破坏的严重后果,在问政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周王室宗法的衰落,导致西周礼乐制度崩坏。

战乱纷争,孔子意图重建礼制,恢复社会稳定局面,这就促使了儒家思想的产生。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里说的“礼”就是相对于人的关系层面,体现出的道德规范。

孔子用礼乐教化,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有史以来对塑造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有四位,分别是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

其中释迦牟尼和耶稣是宗教的创始者。只有苏格拉底和孔子属于教育家。

孔子(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广收贤才,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孔子的思想也被当时各个阶层的人所接受。

孔子曰“是故居家有礼,故长幼辨...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人们的种种行为举动都能够适宜得当,礼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搜玄录之宸灵纪》奎木子 剧照

孔子提出将“仁”引入礼,人的内涵和品德都能贯穿仁爱思想,从而树立良好的品德。

“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孔子认为“仁”应该是一种主观追求,按照礼仪规范去要求自己方可达到仁,如果心怀仁德,便会修于礼,礼与仁密不可分。

《搜玄录之宸灵纪》玄奇PV片段 (旁白:心无所宰 以何为彰)

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重建了礼制,影响了春秋及后世的人们。春秋时代,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家君子奉礼而行,给人以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形象。

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有很多讨论礼的故事。

我们最常听到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就出自《论语·颜渊》,意思就是: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搜玄录之宸灵纪》风灵玥 剧照

当日,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便如是说。礼就是言行合乎规矩。

《论语·季氏篇》中也记载了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来教育他的孩子孔鲤。

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鲤:“您在老师那里,能得到独特的传授吗”孔鲤答曰:“没有”。他告诉陈亢,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孔鲤经过,父亲问:“学礼了吗?”

《搜玄录之宸灵纪》玄奇 剧照

孔鲤答:“没有”,之后孔子便教育孔鲤“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可见礼对于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孔子的礼制仁爱思想,对后来的儒学自成一派具有奠基意义。

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

儒家学派孟子所讲的士:“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

内涵便是:士“传食”于诸侯之间,没有固定的财产来源,但并不因此便为他人所“御用”,而是肩负着超越其个人利益的价值理念和人生理想。

《搜玄录之宸灵纪》木瑄 剧照

这一点思想学说的由来便是孔子所奠定的,孔子提出了“士志于道”,便规定了“士”是社会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是“社会的良心”。

孔子弟子曾参发挥师教,讲得更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我们把仁看作我们的责任,那么它不重吗?我们只有到死才可以停止追求仁,那么它不远吗?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以“礼”窥见一斑。礼之所存,发乎于仁爱之心。

时值农历八月二十七,今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不忘孔夫子,承习儒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