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承认德兰士瓦独立:南非共和国的雏形
前因:“沃登线”的划定;后果:奥兰治共和国独立。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沃登线”的划定:1849年,英国地方官沃登为侵吞土地,重新划定跟南非土著苏陀人的边界,即“沃登线”,此举引发英国和苏陀人的矛盾,双方摩擦不断。

1852年,英国和南非当地的布尔人签订《桑德河条约》,承认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独立。

英国如此大度,是因为他们跟南非土著发生了战争,而英军不敌土著军队,需要布尔人的支持。

当时,英国地方官沃登,看中了南非土著苏陀人的一块土地,就强令在此居住的苏陀村寨搬走。苏陀国王莫舒舒拒绝听从,下令所有人原地不动,还将移民至此的英国人赶走。

《桑德河条约》纪念碑

沃登不甘心,带军队进攻苏陀人,又被国王莫舒舒击溃。英国总督卡思卡觉得没面子,亲率数千英军赶来,以武力相威胁,要苏陀人不但要退出该地,还要赔给英国人上万头牲口。莫舒舒自然不从,双方交火。

而此时的土著军队,已经可以买到先进武器,人数上也比英军占优势。所以英军交战即失利,卡思卡无奈退兵。其实不止苏陀人,在跟另外一个土著民族科萨人交战时,英国也屡遭败绩。

英军的败退,给了布尔人机会。英国之前,一直不肯给与布尔人独立地位,而且为压制布尔人,还跟土著联合。

布尔人在大迁徙之后,就在印度洋沿岸的纳塔尔,建立独立于英国的纳塔利亚共和国。但英国派军队镇压,成立仅两年的共和国,就此灭亡。随后,纳塔尔的布尔人四散,加入另外两支布尔人的迁徙队伍,即奥兰治河附近的温堡,和北方的德兰士瓦。

而纳塔利亚共和国的缔造者,即总统比勒陀利乌斯,也逃亡德兰士瓦。因为德兰士瓦偏向内地,远离英国势力范围。他们在农场主波特吉特带领下,在这里建立了几个小共和国。虽然未获英国承认,但英国也鞭长莫及。

比勒陀利乌斯

奥兰治河附近的温堡,属沿海地区,英国势力正盛。此地的布尔人,因为领袖马里茨跟德兰士瓦的领袖波特吉特有矛盾,一直不肯北迁。即便后来马里茨战死,这里群龙无首的布尔人,也不愿接受北方领导,而是聚集在不同农场主名下,跟土著苏陀人夺食。

英国总督卡思卡,见奥兰治河边的布尔人处于无序状态,就宣布建立英国统治的奥兰治主权国,宣布这里的布尔人,都是英国臣民。逃到德兰士瓦的比勒陀利乌斯,一直致力于建设统一的布尔人国家,所以对英国统治奥兰治布尔人,非常不满。

于是他组织民团,进攻奥兰治的英军。但奥兰治的布尔人,忙于跟土著人争夺土地,并未给他援助。而德兰士瓦的领袖波特吉特,担心比勒陀利乌斯跟他争夺领导权,也拒绝施以援手。所以比勒陀利乌斯战败,遭到英国通缉,只好躲在德兰士瓦的村庄。但他也因此,在布尔人中赢得巨大声望。

英国总督卡思卡担心奥兰治的布尔人闹事,牵扯太多英国军力,就给苏陀人一部分费用和武器援助,请他们维持奥兰治的秩序。而苏陀国王莫舒舒仇恨布尔人抢夺土地,也愿意跟英国人合作。从此,布尔人和苏陀人在奥兰治互掐,英国则坐山观虎斗。

《桑德河条约》签订现场雕塑

要不是英国觊觎苏陀人的土地,莫舒舒也不愿意跟英国人闹翻。合作的两个敌人失和,让布尔人看到了机会。比勒陀利乌斯立马写信给卡思卡,说只要英国给予布尔人独立地位,布尔人就愿意跟英军联合对抗土著,包括北方德兰士瓦地区。

卡思卡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德兰士瓦土地贫瘠,英国短时间内不会扩张到那里,不如做个好人,让他们独立,还能换来对抗土著的支援,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卡思卡邀请卡勒托利乌斯到桑德河边谈判,答应承认德兰士瓦独立,比勒陀利乌斯争取奥兰治独立未果,拒绝给予英国军队上的援助,只答应跟英国联合,对苏陀人进行武器封锁。这两点,都在最终的《桑德河协定》中得到确认。

卡勒托利乌斯的谈判,并未得到德兰士瓦领导波特吉特的授权。但卡勒托利乌斯声望太高,《桑德河协定》的条件也很诱人,所以波特吉特只好组织人民大会,一致通过协定合法。

此后,德兰士瓦地区几个小共和国合并,成立德兰士瓦共和国,也叫南非共和国,这就是南非国家最早的雏形。没多久,波特吉特和卡勒托利乌斯双双去世,卡勒托利乌斯的儿子马提努斯当选为首任总统。

两年后,英国为换取奥兰治地区布尔人的支持,也模仿《桑德河协定》,通过《布隆方丹协定》承认奥兰治主权国独立。

后果

奥兰治共和国独立:1854年,英国承认布尔人建立的奥兰治共和国的独立。

结论:马提努斯继承父亲遗志,希望奥兰治能统一在德兰士瓦政权下,甚至派兵进攻奥兰治,但终究未能得逞。两国分裂数十年,直到英布战争中被英国消灭。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