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刚果自由邦成立;后果:治安部队兵变。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刚果自由邦成立:1885年,属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私人领地的“刚果自由邦”正式成立。为了确定自由邦的有效占领,国王四处派遣探险队进行军事征服,这就与贩卖黑奴的阿拉伯人产生了冲突。
1892年5月,为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服务的霍迪斯泰探险队,在刚果地区的斯坦利瀑布与当地贩奴的阿拉伯人发生了武装冲突,由此揭开了长达两年多的比利时殖民军对抗奴隶贩子阿拉伯人的战役。
结果,双方在刚果东部的洛马米河进行决战,阿拉伯人惨败。刚果自由邦实际占领了刚果东部地区,从此自由邦贸易船只通向非洲内陆的通道打开了。

刚果河流域(洛马米河用红色表示)
可以说,这场阿拉伯战役实际就是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打着“反对奴隶制”的名号,而展开的一场血淋淋的军事征服行动。
战役最初起因于霍迪斯泰探险队在阿拉伯人的贩奴区里巴-里巴插上了自由邦的旗帜。这一明显带有占领性的行为,立刻引发了阿拉伯人的不满。因为此时刚果西部是比利时国王与黑人部族分治状态,而洛马米河以东地区是阿拉伯贩奴者的天下。

于是,在领袖蒂波·蒂布的带领下,一万名阿拉伯军队向比利时的这支三千多名探险队发起攻击。不出一个月,霍迪斯泰探险队几乎全部被歼灭。
之所以如此之快,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地的非洲酋长卢泰泰,临阵倒戈,投降了阿拉伯人。
其实,这个非洲酋长卢泰泰原本就是阿拉伯领袖蒂波·蒂布的奴隶,而这些阿拉伯人又对他一向大方,就让卢泰泰成为阿拉伯军队的忠实伙伴。
正当非洲酋长得到阿拉伯人的授意,向附近的刚果自由邦据点进攻时,首战就被比利时的远征军制服了。而狡猾的卢泰泰却选择了向比利时人投诚。可没过几个月,他又掉转枪口,继续骚扰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自由邦据点。

阿拉伯人贩卖的黑奴
就在非洲土著和阿拉伯军队的夹击下,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这支探险队就此被灭。而此刻,刚果自由邦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还远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虽然他建立并拥有了刚果自由邦,可直到他去世竟一次也没有踏上过非洲这片土地。
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听到探险队战败的消息,也许心里是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有了“名正言顺”侵占刚果东部的借口,那就是反对这些阿拉伯奴隶贩子的“正义之战”。

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这一心理其实早有端倪。刚果自由邦刚刚成立不久,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就颁布了新法令,向阿拉伯人强征象牙税。
这条法令的颁布和探险队插旗并不简单只是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背后涉及的利益关系。阿拉伯人在刚果东部贩奴,收获暴利;而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同样也需要黑人奴工帮他获取橡胶和象牙等资源。
于是,一场争夺土地和免费劳动力的战争不可避免。

比利时殖民者利用黑奴带来的橡胶和象牙贸易暴利。

殖民摧残下做苦力的黑工
国王利奥波德二世首先运用起了他最擅长的外交手段。他呼吁欧洲国家成立一个反奴隶制协会。他借鉴历史上数次十字军东征的经验,明白了煽动欧洲各国参战的最好方式就是借助宗教力量。
果然,在红衣主教的名义下,一支由白神甫组织的武装集团成为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对抗阿拉伯军队的重要战线。
另一条战线便是刚果自由邦军队。对于长途远征军来说,士气尤为重要。在比利时军队中树立一个军人标杆,激发战士的斗志,成为此次刚果自由邦军队致胜的一个关键。
这个标杆就是德布鲁因中士的死。最初他被阿拉伯人俘虏,阿拉伯人想要策反他,让他向看守在洛马米河对岸的比利时中尉传信,说河对面没有阿拉伯士兵。

刚果河流域鸟瞰
结果,成为俘虏的德布鲁因中士并没有真正被策反,最终还是向自己的长官说明阿拉伯人的圈套。当长官让德布鲁因中士趁机跳水逃跑的时候,他却拒绝抛弃已经重伤的长官。最终,德布鲁因中士还是被杀了,但他的事迹完全激发了远征军的斗志。
就在洛马米河进行决战中,刚果自由邦的几路纵队逐渐汇合,形成合力,突袭了阿拉伯人设在当地的兵营,领袖也遭遇阵亡,阿拉伯人彻底战败。

刚果自由邦地图
至此,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完成了刚果自由邦对中非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占领。
后果
治安部队兵变:阿拉伯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参与战争的刚果自由邦军队内部因为不满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独裁统治,爆发了治安部队的兵变行动,从而引发了长达13年的武装反抗。
结论:阿拉伯战役是利奥波德二世以“反奴隶贸易”为幌子,进行血腥军事征服的完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