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马斯登传教;后果:签订《怀唐伊条约》。
作者:翟书宁/编辑:李曳白
前因
马斯登传教:1814年,英国新教牧师塞缪尔·马斯到新西兰岛,向当地的毛利人传播基督教的信仰,在促进基督教的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技术传播,火枪开始传播到新西兰。
1818年,新西兰毛利人部落之间为争夺地盘爆发长期战争,由于西方新式武器火枪的引入,毛利人各部落大多采用火枪展开战斗,被称为“火枪战争”。
最早开始使用火枪的,是毛利人纳普西族的部落酋长洪吉希加。洪吉希加统帅的部落在新西兰北部,因与欧洲人往来最频繁,洪吉希加最早接触到欧洲火枪,并认识到火枪有着极强的威力。于是,洪吉希加开始和英国人接触,从对方手中购买火枪。

毛利人旧式武器长矛
洪吉希加用这批火药武器,装备了全新的毛利人军队,战斗力变得空前强大。洪吉希加用火枪增强战备,是因为当时新西兰毛利人口增长,传统采集和捕猎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承载更大规模的人口数量,毛利人各部落都希望侵占更多土地和资源,部落战争时有发生。
除了争夺土地,洪吉希加还希望给本部落配备火枪后,能够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为部落的人报仇。此前,从塔斯马尼亚逃出来的一批囚犯,绑架并杀害了洪吉希加部落中地位很高的妇女。洪吉希加把这件事当成是奇耻大辱,一直想要报仇。
洪吉希加的军事准备完成后,立即率领武装起来的毛利人战士前去进攻丰盛湾,那里是仇敌的聚集地。他带着配备有火枪的部落战士,将一百多人全部击毙,为部落的人报了仇。火枪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洪吉希加决定和英国处理好关系,以便进口更多的火枪。
洪吉希加亲自跑到伦敦去,他这个来自异域的酋长态度温和、彬彬有礼,受到了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热情接待。处理好和英王的关系,洪吉希加能更顺利的从英国购买火枪。从英国返回后,洪吉希加将自己从英国带回来的贵重礼品拿到悉尼卖掉,又买了三百多支火枪和弹药。

毛利人木雕
拥有火枪武器的洪吉希加部落,一跃成为新西兰最强大的力量。洪吉希加决定在毛利人各部落中建立霸权。他凭借着先进的武器,入侵了新西兰北部强大的毛利人部落怀卡托族。
原来毛利人各个部落间的冲突,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制或是石头制成,杀伤力相对很小,战争也不会带来很严重的死伤。使用旧的武器的怀卡托族和洪吉希加的部落一交锋,立刻被击溃。怀卡托族的首领特·罗帕拉力不能敌,只好带着自己的族人向南方迁徙,但罗帕拉选择向力量更弱小的部落开战,许多小部落的居民开始流离失所。
称霸北方后,洪吉希加继续带领族人向南进攻,那些没有火枪的部落全都遭了殃。洪吉希加率领的纳普西族战士想要杀死敌人,甚至都不需要和对方接触,只要扣动扳机,敌人就会应声倒下。
不过,洪吉希加并没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军事优势。那些战败的部落开始思考失败原因,发现了自己失败的根源在于武器之后,他们也向欧洲人购买火枪,将自己的族人武装起来。

毛利人飞身叉鱼
最先开始行动的,是纳提托阿族首领库珀。他也效仿洪吉希加前往英国游历,并买回来很多火枪,带领配备火枪的毛利战士去入侵别的部落。但库珀的战争并不顺利,他给部落战士装备火枪不久后,越来越多的毛利人部落开始装备火枪,部落冲突变得越来越惨烈。
就这样,在众多毛利人部落都完成火枪配备后,因为装备火枪而带来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各部落间的军事实力恢复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由于火枪战争伤亡惨烈,频繁的战争冲突也渐渐平息下来,火枪战争慢慢走向了终结。
后果
签订《怀唐伊条约》:1840年,英国与新西兰毛利人签署《怀唐伊条约》,确认了毛利人对土地的使用权,认可了之前火枪战争引发的领土变更。
结论:火枪战争改变了新西兰毛利人部落冲突的战争方式,给新西兰毛利人部落造成了重大的战争伤亡,但也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西方文明和军事技术在新西兰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