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幕府政权的建立
前因:坛浦之战,平家覆灭;后果:梶原景时之变

作者:余白 / 编辑:王莫失

前因:坛浦之战,平家覆灭

坛浦之战,源义经领导源氏军队彻底消灭了平家的军队,平家宗主被俘,平家多名将军自杀,盛极一时的平家彻底覆灭。

公元1190年,源赖朝终于在消灭平家之后,被封右近卫大将。有政权有军权的源赖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治领地。到了1192年,后白河法皇去世,源赖朝终于更进一步,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由武士政权创立的幕府正式登上时代舞台,开启了公、武分离的时代。

五年前,击败平家的源赖朝登上了权利的顶峰,但是他并不想成为下一个“平家”。一旦武士们不再支持他,那么从高位跌落是必然的。如何长久的获得武士们的支持,成为了源赖朝要解决的问题。

掌控武士们政治、经济的权利成为了源赖朝的必杀技。

武士们想要当官,需要经过源赖朝的允许,否则就是源义经一样的下场——死路一条。通过源赖朝当上官员的武士就成为了“御家人”,而这些“御家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源氏的家臣。

此外,通过本领安堵和新恩给予的方法,保证武士原先的领土,甚至可以让效忠于源家的武士获得新的土地。通过卡住政治和经济的上升渠道,源赖朝获得了武士阶层的中心。

查看完整族谱

源赖朝的族谱

源赖朝的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后白河法皇。

后白河法皇在源赖朝嘴里就是“日本第一号大天狗”,就是排名第一的搅屎棍。后白河法皇是个心机深沉的天皇,他利用武士阶层的矛盾,干掉了不少家族,巩固了政权。就是这么只老狐狸横亘在源赖朝的面前,但是源赖朝并不怵他,后白河法皇已经六十多岁了,再加上之前的战争,他能调动的力量已经有限了。

源赖朝是个小心敬慎的人,他不准备像平清盛一样高调,引起后白河法皇的注意。他深知高调只会成为众矢之的,天皇毕竟还是国家的首脑,公开的和天皇对着干容易引发众怒。所以,不论他心中的真实想法如何,在面对皇室一定是毕恭毕敬,他曾经对朝廷表忠,明确提出自己起兵反平是出于对朝廷的忠诚,而且如果自己有不臣之心,自己甘愿受到朝廷的惩处,绝对不会有二话。对于国家大事,他也是早请示晚汇报,不得不夸他真是敬职敬业的立了一个“忠臣”人设。

可是源赖朝真的是这么一个忠臣吗?显然不是。

他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把握朝政,但他并不像平清盛直接干预,而是走了一个迂回的道路。1185年,源赖朝提出“议奏”制,有心与源赖朝交好的院厅批准这一提议。议奏制就是将经过臣子们讨论决定好了的议题报到天皇那边,某种程度上,天皇就成为了盖章和发通告的机器,实际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臣子们的手中。源赖朝此时仍十分警惕,他并没有直接去担任议奏公卿,而是推举了和镰仓关系密切的贵族,这些以右大臣藤原兼实为首的议奏公卿就是源赖朝架空天皇,操纵朝政的执行者。

搞定了前朝的源赖朝此时逐渐将触手伸向了天皇的后宫。

源赖朝已经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后白河法皇也已经发现了势头不对,但是他能做的并不多了。此时,源赖朝盯上了天皇的后宫。古往今来,后宫总是各家势力角力的竞技场,源赖朝知道枕头风的力量,他要安排一个能在天皇身边为自己说话的人。藤原兼实的女儿成为了他的首选,出身贵族,正值妙龄,品貌端庄,她的父亲又是自己掌握中的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1190年正月,藤原兼实的女儿入宫伴驾,不到四个月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后白河法皇

这时候,源赖朝认为时机已到,大臣们为源赖朝请封“征夷大将军”的议案出现在后白河法皇的桌案上。

后白河法皇看到这个议案,心中冷笑:源赖朝这小子的狼子野心终于显露出来了,自己若是同意了,今后他的手会越伸越长。所以,后白河法皇果断的拒绝了。这次的请封被拒,源赖朝发现后白河法皇还有一搏之力,心中虽然愤懑,但也得忍了,毕竟忠臣人设还是要立得住,所以他回到了镰仓,专心运营自己的政治地盘。在离开平安京的时候,他和藤原兼实见面,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虽然是法皇掌权,但是一旦法皇驾崩,那么后鸟羽天皇就可以主政了。”言外之意,后鸟羽天皇一旦上台,可操作的余地就大了。

后白河法皇并没有让源赖朝等太久,1192年4月便驾崩了。

掌握朝堂、后宫的源赖朝终于一偿心愿,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征夷大将军”,幕府这一武士政权中枢也正式走到台前,源赖朝紧紧把握住日本的行政权力。

后果:梶原景时之变

梶原景时作为源家的老臣,与继任者源赖家素有龃龉,后被畠山重忠、千叶常胤、三浦义澄等元老弹劾,判出源家。

结论:源赖朝一步步蚕食皇族势力,最终受封为“征夷大将军”,开辟了“镰仓幕府”,实现了日本神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武士力量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天皇不再是国家的主管,不再具有杀伐决断的权力,而变成了幕府操控下的一个国家象征。

阅读数 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