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人民、为时代写的歌!
我常常感觉到,这首歌不是我写的,而是群众自己的创作,因为我只是用音符把人民的情感记录下来。
——作曲家 王莘
2008年8月8日,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九岁的林妙可一身红裙、扎着两个马尾辫,配合着杨沛宜的歌声演绎了歌曲《歌唱祖国》。这两分半钟的表演简单直接却万分有力,因为这首家喻户晓的《歌唱祖国》早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作曲家王莘是这首歌曲背后的创作者。他191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幼热爱音乐并学习演奏民乐。后来他参加了冼星海、吕骥领导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后又进入鲁迅文艺学院向他们学习音乐。毕业后,王莘担任华北联大音乐系的教学工作和群众剧社的领导工作,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

在参加了1949年的新中国开国大典之后,王莘非常激动,当时就希望能创作一首歌表达人们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深厚感情。此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王莘创作了许多首作品,但一直没有特别满意的。
1950年9月的一天,王莘为天津文工团新成立的管乐队前往北京购置乐器,在前往车站返津时恰好再次从天安门广场前经过。当时国旗高高飘扬,群众们热烈地排演着国庆游行,王莘一下子便被眼前的景象打动。几句歌词旋律瞬间跃然脑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由于当时他手里拿着乐器,无法记录下来,只能一路边走边唱,进站、买票、上车,在车厢里他才找出香烟盒记录下脑海里的词句。王莘一路上看着窗外的山河风景,思考着自己和身边人的人生历程,《歌唱祖国》最初的词句和曲调便在这趟旅途中完成了。
几天后,王莘将完成的《歌唱祖国》投往《天津日报》, 但因国庆期间版面拥挤而未被刊用。虽然有些沮丧,但王莘决定先到人民群众中把这首歌唱起来。果然,所到之处,观众的反响无一不积极热烈。《歌唱祖国》的首位钢琴演奏者靳凯华至今还记得这首歌曲在天津市耀华中学首演的情景:“演完之后,学生、老师们一下全都站起来了,有节奏地给我们热烈鼓掌,演员们都特别激动。[1]
只要人民愿意唱,王莘觉得《歌唱祖国》就算不能发表也没关系,毕竟音乐的生命力还是来自它的受众。但很快,时任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王莘便接到一通来自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电话,说要查《歌唱祖国》这首歌曲的来源,中央文化部急要词曲进行发表推广。[2]
1951年,《歌唱祖国》的词曲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同年9月12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 规定在这一年国庆节时, 除了唱国歌外, 以《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为全国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王莘的音乐从此真正地走进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响彻大江南北。

1951年10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见到王莘谈到《歌唱祖国》时说:“这首歌好”,并特地送给王莘一套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并为其签字留念。在王莘日后的采访中,他多次表示这是自己最最高兴自豪的时刻。
而最令王莘感动的,则是周恩来总理对《歌唱祖国》的深深喜爱。 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中,周恩来总理兴奋地走上舞台,亲自指挥全场高唱《歌唱祖国》,把音乐史诗推向最高潮。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祝会上,周总理又一次指挥全场高唱《歌唱祖国》。[3]

文革以后,由于王莘一度被错认为是四人帮的“余党”,《歌唱祖国》也被束之高阁。直到1980年,王莘的问题得到澄清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年5月起将这支歌曲作为晨播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国重大国务活动、外事活动以及各种会议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江泽民同志总与当时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唱《歌唱祖国》,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在重大场合带领大家高唱《歌唱祖国》。新中国建设以来,祖国的进步、发展、强盛,都是这首《歌唱祖国》来见证。
而这首歌曲的出现也不仅限于重要政务或国家场合,它昂扬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能够鼓舞和凝聚人心,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2015年的篮球亚锦赛中,中国男篮逆转取胜韩国队,在场的8000名观众激动齐唱《歌唱祖国》,成就中国男篮历史上的经典一幕;当美国关闭其驻成都总领事馆时,围观群众带着笑高唱《歌唱祖国》,洪亮歌声唱出中国自信和中国态度。
除了抒发顺境时的意气风发,这首歌也能抚慰到低落沮丧的心灵。远在海外、思乡心切的华人,在纽约街头自发合唱《歌唱祖国》,年轻和年老的面孔皆潸然泪下;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在深夜开往医院的公交车上共同唱起《歌唱祖国》,疲惫的眼里又亮起坚定的光;而在疫情把湖北人民困在家中的夜晚,互不相识的他们相约打开窗户、隔空齐唱《歌唱祖国》,在黑暗困境中唱出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希望、勇气和决心。
平白如话的歌词不乏诗意,简洁的和声充满激情——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都在《歌唱祖国》这首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而王莘,这首歌曲最大的功臣,却对于自己的功劳和成就一笔带过:“我常常感觉到,这首歌不是我写的,而是群众自己的创作,因为我只是用音符把人民的情感记录下来。”[1]
的确,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作品要抓住人民和时代的精神,始终打动人心,必须是胸有才华、心怀热血的爱国艺术家才能做到的——王莘便是之一。
注释:
[1] 新华网,“《歌唱祖国》创作背后的故事”
[2] 茅庆禄,“采访人民音乐家王莘”
[3] 芮彭年,“《歌唱祖国》歌词创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