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俄波战争;后果: 签订奥利瓦和约。
文/容城彬松
前因
1655年,波兰与俄国因为乌克兰哥萨克人起义导致的战争打到关键时期。俄国的胜利触犯了瑞典的利益,瑞典国王卡尔十世率军向波俄两国发起进攻。
1655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世率军入侵波兰立陶宛,第二次北方战争打响。
事实上这只是波兰与瑞典恩怨的延续,早在17世纪20年代,尚在三十年战争的时候,波兰就曾经与瑞典大打出手。从那以后,中间虽然签订过停战协定,但是实际上两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或战争间歇状态,随时可能大打出手。
扬·卡齐米日的族谱
瑞典的核心诉求是获得波罗的海霸权,从瑞典的海岸线南下,首先就接触到波兰的国界,所以瑞典一直对波兰海岸虎视眈眈。当俄国在波兰的进军越来越逼近波罗的海的时候,瑞典就不得不出手了。
瑞典此时出手,也与波兰内部矛盾重重有关,因为国王杨二世·卡齐米日并不被国内的贵族支持。
萨尔马提亚主义是当时波兰流行的贵族文化,其核心思想是所有贵族权力平等、维护传统,坚持游牧生活、乡村生活等。他们通过穿着东方式的服饰,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种贵族文化遭到了杨二世的蔑视。
另外,国王否认贵族们的自由否决权,与贵族阶层想要建立多民族贵族的统一和融合的诉求相悖。
在宗教方面,杨二世是一位天主教耶稣会红衣主教,是辞任了红衣主教之职回来继承王位的。而当时的贵族们支持新教,支持加尔文宗。

约翰二世·卡齐米日(Jan II Kazimierz Waza)
所以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宗教政策方面,波兰的贵族和国王之间都是有强烈冲突的,这一切导致了国王与贵族之间的隔阂愈深。很多贵族都暗通瑞典,向卡尔十世表示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俄国因为乌克兰的事情入侵波兰,并直接攻入波兰首都以后,就有不少波兰贵族直接与瑞典的卡尔十世协商,由瑞典帮助波兰收复在战争中丢失的立陶宛和乌克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在战争中被首先派出的将领:亚努什·拉齐维乌亲王,以及他的弟弟博古斯瓦夫·拉齐维乌。
他们原本是立陶宛贵族,并不支持波兰一方的国王,加之上述的宗教和政治方面的理念冲突,在战争中又军权在握,就起了建立起立陶宛国家的想法。拉齐维乌兄弟请求卡尔十世帮助自己收复失地,还签订了肯代尼艾条约。根据该条约的设想,立陶宛脱离联邦,而立陶宛大公国分裂为两个公国,分别由兄弟两人统治,且与瑞典结成仆从关系。
于是卡尔十世趁着战事进行的关键时刻,率领40000大军从利沃尼亚和波莫瑞攻入波兰,开始了被后世波兰历史学家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的波瑞战争。大概瑞典军也没有想到,入侵波兰居然如此顺利。刚一进入波兰,波兹南省长就弃城逃跑,把整个省份拱手相让。在他之后,其他地区也望风旗靡,纷纷投降。1655年8月末,听说瑞典军队一路披靡杀向华沙的杨二世弃城南逃,跑到了克拉科夫,打算准备万全再同瑞军作战。
一个月后,两国国王在阿尔努夫相遇了,双方在这里大战一场,最终以波兰的失败告终,波兰国王杨二世逃往西里西亚。10月,根据肯代尼艾条约,拉齐维乌亲王成为立陶宛大公,立陶宛并入瑞典。而后波兰各地仍在抵抗的城市也纷纷放弃抵抗,投降瑞典,波兰基本上全境沦陷。

扬二世的父亲是齐格蒙特三世,波瑞之间的战争便是由于齐格蒙特三世失去瑞典王冠开始的
国土的沦陷并没有导致国家就此灭亡。瑞典军队在波兰领土上烧杀抢掠,激起了波兰人民的抗争,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从贵族到平民都自发地组织游击队,袭击瑞军。尤其在1655年11月,瑞军进攻光明山修道院时,修道院在奥古斯丁·科尔德茨基的指挥下奋勇抗争,经过三个月的苦战击退了侵略者。这场战斗虽然在军事上并无特别重要的意义,却大大地鼓舞了波兰军民的士气。
起义运动在整个国家开展起来,并且在波兰军队领导人斯特凡·恰尔涅茨基与立陶宛大指挥官扬·帕维乌·萨佩哈的领导下开始有了统一的调度。也在这个时候,罗马教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丹麦、荷兰等国,也联合起来反对瑞典。罗马教宗所以如此,是因为瑞典代表着新教势力,它的扩张意味着天主教势力的退行。而神圣罗马帝国、丹麦和荷兰等国是波兰的邻国,本着唇亡齿寒的原则,他们也不愿意瑞典进一步扩张。因此,在各方面复杂的斗争下,瑞典也渐渐实力不支。
后果
1660年,卡尔十世因肺炎去世,最终同波兰在奥利瓦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和约。杨二世从此放弃对瑞典王位的要求,并放弃了波罗的海沿岸利沃尼亚地区的大部分属地,由此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波瑞冲突。
结论:瑞典对波兰的迅速入侵和占领,被波兰人称为“瑞典大洪水”。这次战争导致波兰迅速衰退,丧失大片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