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新绛的秘宝(一)——侯马铸铜遗址

山西侯马,是一处位于临汾盆地南缘的小城。它的发迹,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景公时期。晋景公在位时,晋国六卿中的赵氏势力极为庞大。赵氏家族之所以能如此强盛,还要归功于与晋文公一起出生入死的赵盾。赵盾掌权之时,不止把持国政,甚至还弑杀了昏庸的晋灵公。尽管赵盾死后,赵氏的势力依旧让晋公室各种掣肘。不过,赵氏后来发生了内乱,引发了“赵氏孤儿”一系列的事件,晋景公才得以有机会削弱赵家势力。a

有鉴于赵家庞大的势力,与其正面冲突,倒不如迁徙都城。于是,晋景公决定将国都从绛迁到新田,并称为“新绛”。而新绛,也成了晋国晚期的最后一个都城,自晋景公开始,一直到三家分晋而“晋绝不祀”,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

1952年,在侯马白店村出土了许多绳纹陶片,这些陶片不是日用陶器的碎片,而是用来铸造三代最重要的青铜器而产生的。没想到的是,在白店村一带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极为丰富的晋国遗存。

在侯马市西侧,发掘了当时的古城遗址,还有数以万计的模范块。研究人员认为,该处应该是晋国一处规模庞大的铸铜遗址。青铜器的铸造工序相当繁琐,要经过塑模、翻范 、烘烤、合范、浇铸等步骤。除此之外,还有错金银、镶嵌等特殊的制作技术。从出土物来看,当时晋国的工匠已经能熟练运用这些技术,并制作出在当时举世无双的青铜器。

蟠螭衔虺纹模

所谓的模范,是用陶泥制成的,又称“陶模范”、“泥范”。成型后,需要先自然干燥,再低温烘烤制成。目前出土的陶范中,大多都是含砂粘土或粘土配砂的成分。而所谓的范,其实就是外部模型。它复制了器型凸起的外部,只要灌入铜液,就能铸成具有复杂外形的铜器。相反的,所谓模,就是与将要成形的青铜器一个模样。至于陶模范从无到有,再从模到范而成器的具体工序为何,目前无人知晓。

在侯马铸铜遗址中,各类陶范并非随意抛弃散落一地,各类型的陶范分门别类的存放于坑中,有工具范、兵器范、礼器范、带钩范等类别。灰坑之间彼此相距100米左右,错落有致。侯马陶范的特色在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其他模范中,亦或是相比于前代后世,它都算是一种技术上的里程碑。商代与西周初期,铸造青铜器的方式已经相当成熟,但在装饰与细节部分,仍旧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器除了范铸法,更出现了失蜡法的新技术。失蜡法的技术更为便利,只要将欲做成的器型以蜡制成,将泥范包覆于外,浇灌铜液即可。但尽管如此,侯马铸铜遗址并没有使用这类做法,它们还是继续按照传统使用范铸法,而且将装饰技术推到了青铜器铸造的顶峰。

蟠螭纹模

不过几厘米见方的模范快,却有着极其繁复的装饰结构,装饰中的填纹,更是以细如发丝的纹饰组成。至今为止,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们也尚未明白这类装饰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做成。而且,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工巧匠,才能做出这样几乎没有失误的机械产品。

另一方面,从侯马陶范上也可以见到当时青铜器装饰题材的转变。在商代及西周时期,青铜器上出现的纹饰,绝大多数都是兽面、龙纹或其他神灵图像。但到了侯马铸铜遗址中,开始出现了许多人物造型的陶范。这种装饰题材的诞生,也直接反应了当时人们现世生活所注重的部分开始转移。从原型的神灵自然,开始更多关注人类本身。

人物范

阅读数 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