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英荷苏门答腊条约;后果:全亚齐伊斯兰学者联合会。
文/逍遥
前因
英荷苏门答腊条约:1871年,荷兰与英国签订苏门答腊条约,确保了荷兰在苏门答腊可以自由活动的权利,从而为荷兰进犯亚齐铺平了道路。
1873年,荷兰军队炮击亚齐国的首都班达亚齐,旷日持久的亚齐战争就此打响。直到1903年,大规模的抵抗才停止。
19世纪末,欧洲争夺海外殖民地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使得在殖民国家中相对弱势的荷兰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亚齐国位于苏门答腊岛最北端
一开始,荷兰的打算是在东印度群岛上偏安一隅,靠着占据最富庶的爪哇岛及其临近地区闷声发大财,至于周边其他的土地,荷兰并不是很有兴趣,因为打下这些土地的性价比并不是很高。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荷兰开始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出手,其他国家一定会相继出手占领东印度群岛的其他地区,使自己陷入到他们的包围之中。于是,为了保障现在的这块殖民地的安全,荷兰决定将周边的土地都收入囊中,其中就包括在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国。
在与英国签订了苏门答腊条约之后,荷兰获得了英国对其扩张行动的首肯,扩张起来便更加有恃无恐了。在苏门答腊岛,荷兰的势力一路向北高歌猛进,很快就迎面撞上了正在朝南部发展的北部强国亚齐国。
亚齐国历史上算是一个盛极一时的地区小霸,曾经和欧洲国家正面对抗而不落下风。但随着欧洲军事技术日新月异地革新,到了亚齐战争开打之前,亚齐已经没有信心独自面对荷兰这样一个来自欧洲的二流强国了。
因此,早在战争开打之前,嗅到了战争危险的亚齐素丹就分别派人去联络土耳其、英国、法国和美国,希望它们给予亚齐支持,但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应。而此时荷兰已经就战争做好充足的外交准备,并找好借口准备对孤立无援的亚齐国发动进攻。

亚齐战争
1873年初,3000名荷兰军人登陆亚齐,准备一举将亚齐拿下。不过令荷军没有想到的是,登陆的军队遭到亚齐人顽强的反抗,以至于他们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拿下了滩头的堡垒。然而,荷军花费大力气打下的战果并没有得到巩固。在荷军随后的进军路上,亚齐人又一次对荷军进行攻击,这次荷军的司令直接被击毙,荷军不得已慌忙撤离亚齐,荷兰对亚齐的第一波攻击以失败告终。
首次进犯亚齐的失败迫使荷兰人收起轻敌的态度,开始好好重视亚齐这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同年年底,经历了充足准备的荷军再一次开赴亚齐。
这一次荷军的规模达到上万人之多,尽管这次同样遭遇了亚齐人的顽强抵抗,但在绝对实力的差距面前,艰难抵抗了一个多月的亚齐首都班达亚齐最终因为出了内鬼而被荷军所攻破。此战告捷后,荷兰迅速宣布了亚齐已经成为荷兰的殖民地,从而绝断了其他欧洲国家染指亚齐的念头。
在荷兰人看来,既然连首都都拿下了,降服亚齐的其他地区必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接下来应该也不会有什么硬仗要打。于是,荷军的主力不久就离开了亚齐,只有少量军队留下来维持当地的秩序。而此时,对于逃往深山的亚齐人来说,真正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当时的亚齐还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各地方的统治者都保持着较大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即便亚齐首都被攻占,亚齐人仍然能够通过各地方领袖的带领进行有组织的战斗。因此,在荷兰主力军队撤出之后,亚齐人立马展开大规模的反击,并迅速将荷军围困在了班达亚齐。
随后几十年,荷兰被拖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亚齐人在世俗领袖与宗教人士的带领下对荷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进攻,这让原本以为可以速战速决的荷兰人感到苦不堪言。
曾有一段时间,亚齐军队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荷兰趁机对抗荷军队进行招抚,结果抗荷军队假意投降,在荷军那边补充了充足的弹药粮草之后又摇身一变回到抗荷的队列当中。结果荷军白白送钱送粮,却让穷途末路的对手再次强大了起来。
不过,荷兰的招抚政策最终还是起了作用。毕竟,随着时间的拖延,抗荷军队势必又会陷入到武器不足的窘境。于是,在荷兰的招抚下,一批当地的世俗领袖选择了归顺,并调转枪头指向了原来的同伴,同时,抗荷的主要领导人也相继在荷兰人的追杀下死去,这使得抗荷军队的力量也在慢慢瓦解。

亚齐国的手抄本古兰经
到了1903年,亚齐全境已经基本上为荷兰所控制,当地的世俗领袖已经基本被荷兰人所招安,而具有强烈圣战意识的宗教人士仍坚持抗争,以至于在很多亚齐人心目中,亚齐战争从来都没有结束过。
后果
全亚齐伊斯兰学者联合会:1939年,亚齐宗教领袖组建全亚齐伊斯兰学者联合会,以此作为当地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中心。
结论:亚齐战争是荷兰在其殖民进程当中遇到的最为顽强的抵抗,这场战争让荷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拖延了荷兰兼并整个印度尼西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