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之役:一次戏剧性的胜利
前因:元朝要求日本臣服;后果:弘安之役

作者:王梦娇 / 编辑:王莫失

前因:元朝要求日本臣服

1268 年,忽必烈经由高丽向日本发布文书,要求日本向蒙古臣服,被日本拒绝。

1274年,蒙古向日本发动战争,日本经过反抗损失惨重,最终以元军的失败告终当时日本后宇多天皇的年号为“文永”,因此称“文永之役”。

当时,蒙古征东都元帅忻都率领着蒙汉军两万,高丽军五千,共两万五千余人,向忤逆自己的东瀛国进发。而日本在当时并没有作战准备,天皇只好带着领导层们去往神社祈福,不过,这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北条氏幕府只好扛起重任,发动日本武士们迎战。

凶猛的蒙古军队一踏上东瀛的土地,就开始了屠杀。守护代宗助国以八十骑迎战,全数战死,日本失去了对马岛。紧接着,蒙古军冲向壹岐岛,10月14日时,守军左位门尉平经高带领百余骑奋力抵抗,然而不敌元军战力,退守回城内。次日,城门被破,平经高自杀,元军插上赤旗,壹岐岛也失守了。

蒙古军没有给武士们喘息的时间,他们毫不停歇地杀向了博多湾。在即将逼近肥前岛屿时,遇到了松浦一族地拼死反抗,然而这些英勇武士的奋力一搏,也仅仅将蒙古军的脚步拖住了一时。很快,蒙古军就到达了博多湾,东瀛一看蒙古军这挡不住的架势慌了,紧急集合了十万武士进行布防。

文永之役地图

11月26日,蒙古军分作东西两路开始登陆博多湾。东面的藤原经资率军抵挡,没能阻止蒙古军,他们顺利的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登陆,而在西部,五百武士正在与西路蒙古军搏杀着,成功登陆的东路军在这时从背后进行了偷袭,两面夹击下,武士们死的死,伤的伤,十分惨烈。

但武士们并不是空架子,加上他们坚韧的精神,即使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也给蒙古军队带来了不小的伤害。而且元军深入东瀛之地,缺乏充足的后援物资,经过几日的不断输出,若是在此时遇到了数量巨多的武士就大事不妙了,这是绝对不能再打下去的。元军统领忻都想到这些,又看到中箭受伤的副帅刘复亨,决定下令元军退到船上进行休整。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这短暂的一夜,局面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许蒙古这个草原上的军队与大海气场不合,夜晚,海上狂风大作,巨浪以灭顶之势瞬间打翻了军队休息的船只,暗礁瞬间将海上颠簸的船只撞破。这一晚的海风肆虐,让蒙古半数人就此丧命。

东瀛武士们在元军退上船后,可谓是绷紧弦准备着第二日的随时开战,可没想到的是,等到天亮放眼望去,除了船只碎片与少部分搁浅元军,蒙古的大部队“不翼而飞”。《八幡愚童训》记载了当时日本人的兴奋情绪:“人们原本在整晚唉声叹气认为败局已定,想不通元军为何撤退。人们看到这一情形都喜极而泣。”

文永之役图画

经过海风的摧残,元军除少部分被日本俘虏外,其余侥幸逃生的也军心溃散,退到高丽,然后回到了蒙古。第一次的元日战争就以如此意想不到的结局结束了。

后果:弘安之役

文永之役失败后,忽必烈并不甘心,在1281年,蒙古向日本发起第二次战争,史称“弘安之役”,这一场战争以蒙古军的失败告终。

结果:文永之役后,日本总结经验,训练武士准备,并修建元寇防垒;元军大败,再次集结军队发动第二次战争。

阅读数 3.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