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元弘之变:锲而不舍的倒幕运动
前因:镰仓幕府确定统治;后果:后醍醐天皇被流放

作者:齐书妍 / 编辑:王莫失

前因:

镰仓幕府确定统治。

1325年,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计划因泄露而失败。六年后,再次谋划倒幕的天皇又遭人背叛,被幕府废除,遂流放至隐岐。

首先,我们要明确后醍醐天皇为何会产生如此坚决的倒幕意愿。其实,除了天皇本人的野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醍醐天皇不得不凭借武力手段,解决皇位继承问题。

起因要从后嵯峨天皇退位后说起。这位天皇安排他的两个皇子相继即位,这便出现“持明院统”与“大觉寺统”两个皇统。拥有对皇位继承的决定权的镰仓幕府,想出了一个“两统迭立”的继承方案,两个皇统每十年一轮换。

依据这一方案,后醍醐天皇的皇位就不能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了,他可不愿接受这种安排。于是,他决定通过倒幕来夺取儿子的继承权。幕府对天皇废立的过度干预,引发了皇权的触底反弹。

另外,后醍醐天皇也很会把握时机。当时,镰仓幕府已因抗元战争元气大伤,还经历了内斗,各地叛乱不断,其统治正处于严重衰败的状态。于是,后醍醐天皇乘机强势出击,希望重新建立天皇亲政。

志向远大的君王身旁自然少不了能臣,日野俊基和日野资朝就是后醍醐天皇的得力助手。二人通过装扮托钵僧的方式,分别赶赴各地秘密游说,鼓动武士和僧兵积极参加倒幕尊王。

后醍醐天皇

于是,后醍醐天皇的首个倒幕计划成形了:趁武士们去维持祭祀仪式的治安,幕府的巢穴六波罗空虚之际,直捣京都。

可惜的是,这一计划最终胎死腹中。1324年,由于一位共谋者将计划计划泄露给了妻子,而其岳父正好在六波罗中做事,所以这个阴谋便被幕府知晓了。幕府立即派人查抄两位倒幕骨干土岐赖兼、多治见国长的居所。

激烈的武力冲突后,两人落败,被逼自杀。此外,日野俊基和日野资朝也被治罪。但后醍醐天皇本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信念,屈尊向幕府解释自己与此事无关,因此免于了责罚。

后醍醐天皇韬光养晦,等待下一个时机。1326年,当时的皇太子病逝,后醍醐天皇便继续在立嗣问题上下功夫。然而,他的希望再次落空,于是对阻碍自己行事的幕府也就更加难以容忍了。

虽然有一次失败的经历,但后醍醐天皇并未放弃,又将新的力量集结麾下。除了旧臣日野俊基等,他还亲自前往奈良和京都去动员当地的僧兵。此外,“恶党”也成了天皇的盟友。恶党就是镰仓末期各地群起的贼寇,还包括反对幕府统治的地头、僧侣等。他们到处兴风作浪,是幕府最为棘手的麻烦。

这次的准备更为充足,但在1331年,已经成形的计划再次败露。倒幕骨干们被逮捕,但暂时未殃及后醍醐天皇。四个月后,再也按耐不住的天皇突然带着象征皇室的神器离开皇宫,奔往笠置山,以此为据点号召各地勤王势力汇集。幕府得知后,立即派兵围攻笠置城。倒幕军寡不敌众,笠置城不久便陷落了。仓皇出逃的天皇在途中被幕府俘虏,不得不将象征天皇地位的神器交给幕府新立的光严天皇,后被流放到隐歧岛。这就是“元弘之变”的过程了。

即使两场计划都付之东流,但后醍醐天皇威望犹在,国内有志于倒幕者仍对他寄予厚望。在天皇被遣送的路上,曾有一位武士企图营救他,但苦于没有下手机会。于是,武士在树干上留诗两句:“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他用中国春秋时期,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复国的故事作比拟,鼓励后醍醐天皇不要放弃,告诉他还有像范蠡一样的人在背后支持着他。事情虽小,但也无疑给予了天皇莫大的力量。

后醍醐天皇出逃

另一方面,日本各地的倒幕活动也愈演愈烈,镰仓幕府风雨飘摇。后醍醐天皇的皇子为替父报仇,呼吁武士和寺社继续倒幕,得到了广泛响应。1333年,在战乱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后醍醐天皇逃出了流放地,他向全国发布了讨幕诏书,还前往各国招兵,倒幕力量再一次集结。

同年,幕府的征讨大将足利高氏临阵倒戈,给了幕府致命一击。足利高氏本应前往平叛,却与后醍醐天皇秘密勾结并归顺于他,公开叛变。此时,幕府又遭到其麾下的另一员大将新田义贞的背叛。虽有幕府军的负隅顽抗,但终抵不过倒幕运动来势汹汹。随着六波罗和镰仓还是相继被足利高氏和新田义贞攻陷,镰仓幕府至此灭亡。

后果:

后醍醐天皇被流放。

结论:后醍醐天皇发起的两次倒幕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举起的倒幕旗帜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跟随。这无疑增强了倒幕运动的凝聚力和活力。1333年,后醍醐天皇最终如愿以偿,推翻了延续一百四十余年的镰仓幕府。

阅读数 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