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婆罗洲对抗;后果:巴丹岛开发。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婆罗洲对抗:1963年,印度尼西亚认为马来西亚是英国和美国的殖民势力帮手,采取了和马来西亚对抗的外交政策,两国时常发生武装冲突。直到1966年,两国对抗才结束,但印尼和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后的新加坡多年后才修复外交关系。
1973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对印度尼西亚进行正式访问,结束了两国之间长久以来的敌对状态,两国开始在经济、军事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执政之初,李光耀就一直想发展和印度尼西亚的外交关系。李光耀想要改变新加坡贫穷落后的状态,但受限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
而邻国印度尼西亚则是东南亚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国家。如果和印尼建交,新加坡不但可以利用印度尼西亚广阔的市场、劳动力和原料,还可以借助印度尼西亚的力量,制约另一个邻国马来西亚。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但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仇视新加坡,迟迟不愿发展与新加坡的关系。
苏加诺想谋求地区霸权,在他看来,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马来亚、新加坡、文莱、砂拉越(现属马来西亚)都应该并入印尼。
但这些地区没有并入印尼,而是成立了马来西亚联邦。苏加诺将马来西亚联邦的成立,当作是英美等西方国家控制东南亚橡胶、石油等资源的手段、对印尼霸权的挑战,于是采取和马来西亚公开对抗的外交政策。
新加坡当时作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也成了印尼攻击的对象。印尼频繁发动对新加坡的恐怖袭击,新加坡的一座办公楼被印尼破坏分子安装炸弹引爆,造成3人死亡,33人受伤。
新加坡独立后,苏加诺想拉拢李光耀一起对付马来西亚,企图挑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矛盾。李光耀不愿意与任何一个邻国为敌,没有接受苏加诺的提议。
不久印尼发生政变,苏加诺被推翻,为了发展外交关系,李光耀向继任的印尼总统苏哈托提供了一笔贷款,发展双边贸易,关系稍微了缓和一点。

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
但新加坡和印尼之间仍有很多分歧没有解决。
一是因为苏哈托也想谋求地区霸权,想当东盟(东南亚政府性的国际组织)的老大。苏哈托对李光耀说,英军撤出新加坡之后,印尼可以为新加坡提供保护。但李光耀表示,新加坡不愿做依赖邻国的寄生虫。
二是李光耀为了建立新加坡独立的国防力量,请来以色列的军官培训新加坡的国防军,这引来了印尼的不满。印尼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向来反对和中东穆斯林作战的以色列,对李光耀发展和以色列的军事合作很不满。
此外,李光耀主政下的新加坡经济蒸蒸日上,很多印尼人通过新加坡走私货物,导致印尼关税损失严重,经济秩序混乱。
新加坡和印尼双方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以暴力冲突的形式爆发了。
事件起因是李光耀下令吊死了两名印尼士兵,因为他们曾参与引爆新加坡办公楼的恐怖行动。
消息传到印尼国内后,几百名印尼学生冲进来新加坡驻印尼大使馆,原本应该保护大使馆的印尼军队突然消失了,大使馆的几座建筑遭到洗劫。两国的航运和贸易也全部停止。印尼华人也受到牵连,最后几乎演变成了反华暴乱。
李光耀撤回了驻印尼的新加坡外交人员,两国关系跌落到了谷底。

印度尼西亚第二任总统苏哈托
两年后,事情有了转折。
苏哈托转变了态度,因为印尼之前动荡的政局耽误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苏哈托现在想借助新加坡的力量来发展经济。
李光耀和苏哈托在不结盟高峰会议上碰了面,还去苏哈托的住处拜访。两人交谈过后,决定修复两国关系。接着,李光耀和苏哈托相继派出了自己的亲信进行互访。
此外,苏哈托上台时杀害了不少华人,他担心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会配合中国扩张华人在东南亚的势力。
但苏哈托和李光耀沟通后,发现李光耀并不愿意在政治上靠近中国,李光耀还向他保证,新加坡不会赶在印尼之前同中国建交,所以苏哈托决定和新加坡修复关系。
两国关系转好后,李光耀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了正式访问,到达印尼后在被新加坡处死的两名印尼士兵墓前撒下了花瓣。至此,两国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新加坡不仅少了一个敌对的邻国,还多了一个超过一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后果
巴丹岛开发:1980年,新加坡修复与印度尼西亚的外交关系后,共同开发印度尼西亚的巴丹岛,印尼从新加坡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新加坡利用该岛的土地和劳动力。
结论:新加坡修复与印度尼西亚的外交关系,是李光耀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体现,也是新加坡保障安全的外部环境、发展外贸经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