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新政:皇权复兴的失败尝试
前因:元弘之乱;后果:中先代之乱;延元之乱

作者:容城彬松 / 编辑:王莫失

前因:元弘之乱

灭亡镰仓幕府后,后醍醐天皇为了建立天皇独裁统治,对朝政进行一系列改革。

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于次年改元“建武”,在行政上采取了一列措施,建立起天皇独裁政治,史称“建武新政”。

镰仓幕府灭亡后,后醍醐天皇被接回了京都,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对之前元弘之乱中的功臣论功行赏。曾经被镰仓幕府派出讨伐后醍醐天皇,而后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倒戈讨幕的足利高氏,被认为是倒幕的关键人物。因此后醍醐天皇认定高氏为功勋第一,还给了他武士阶级史无前例的崇高待遇,即天皇将名讳尊字赐予高氏,足利高氏因而改名足利尊氏。

后醍醐天皇的这种赏赐被称为“一字拜领”,就是地位尊崇者为了表示重视,或者为了巩固服从关系,把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赠送给地位稍低者。其中位高者赠送的字作为位低者名字的前一个字,就是“上字拜领”,作为后一个字,就是“下字拜领”。比如在这里,后醍醐天皇的名字叫尊治,他把尊字赐给高氏做了名字的上字,足利尊氏这个名字就属于上字拜领。

亲政后的后醍醐天皇,一心想着恢复天皇独裁体制,所以他废除了摄关政治,也不再设征夷大将军,实施了一系列职官和土地裁判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为了表明自己中兴皇权的目标,他将年号改为建武,这个年号就是东汉中兴之祖光武帝刘秀曾经用过的。

后醍醐天皇

按道理,足利尊氏这种功勋卓著的人在新政府中应该是处于政治中枢,占据一些要职的。而且这个时代早就已经是武家的时代,在新政府中武家出身的人理应占据一定比例。

但是,后醍醐天皇并不信任这些泥腿子出身,在新政府设立的记录所、赏方、杂诉决断所等政务机关中,除了在杂诉决断所中有半数人是武士,大部分机关都是公家主导。记录所和恩赏方也只有楠木正成、名和长年等数名武士在任职,寥若晨星。也就是说,在新政府中,武家的地位大大降低。

足利尊氏虽然被赐予极高的官位,但是并没有处于政治中枢,甚至统辖天下武士和警备皇宫的武士所头人一职也给了新田义贞。在新政府中,足利集团被压制住了。足利氏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正是因为他们过去与镰仓关系密切。

其实,原本足利高氏的高字,也是拜领了镰仓末代执权北条高时的高字。当初镰仓幕府派出讨伐后醍醐天皇的统帅也正是足利,可见被重用的程度。更别说足利氏在关东地区声望颇高,俨然是关东武家的代表。

在那个时代,武士们的生计要靠战争中立功,然后因此得到土地来维持。比较下级的武士一边种地一边锻炼武艺,准备在下一次战争中靠功劳获得更多的土地。上级一些,拥有比较多土地的武士,会有其他人给自己种地,只要收租就好。

再大一点的武士还会把领地分封给自己下级的武士。整个武士阶级就是这么运转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武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地主又在不断扩张领土,下级武士越来越活不下去。原本镰仓幕府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下级武士渴望得到土地的诉求得不到满足。

再加上,蒙古来袭以后,很多在战争中立下功劳的武士得不到应有的封赏,积怨颇深,就一举倾覆了幕府。而这次建武新政又一次无视了武士们的利益,天皇关心的只是把各项权力都收回自己的手中,没能解决社会上的实际问题。广大武士最切实的利益问题被无视了,他们对新政开始不满。

北条高时

镰仓幕府虽然灭亡了,但是北条一族还有一些余党躲了起来,其中就有末代执权北条高时的弟弟北条泰家。北条泰家一直躲在原来就一直与幕府关系很近的西园寺公宗的家里。他看到建武新政中,不仅各地武士不满,朝廷里也有不少原来没跟后醍醐天皇站在一起的公卿遭到了打压。

1335年6月,北条泰家与西园寺公宗一起谋划,企图拥立持明院统的后伏见法皇,再推翻建武政权。但是这个计划走露了风声,公宗因为被处死,北条泰家找机会逃脱,随即呼吁各地的武士举兵叛乱。叛军拥立末代执权北条高时的遗孤北条时行为主,叛乱规模一时声势浩大。这次叛乱,史称中先代之乱。

北条叛军进攻的地区是关东,是镰仓,正是足利一族的核心势力范围。足利尊氏趁机要求朝廷册封自己为征夷大将军,讨伐叛乱。朝廷没有同意,派了成良亲王为征夷大将军出兵讨伐。但是足利尊氏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违逆圣旨自行出兵,迈出了与新政府对抗的第一步。

后果:中先代之乱延元之乱

由于改革无视了武家集团的利益,引发了中先代之乱和延元之乱。

结论:建武新政一时建立起了天皇专制政权。但是后醍醐天皇在改革时的激进、封赏的不公平、颁布法令时的朝令夕改以及对贵族、大寺社、武士等集团利益的侵害,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激起了武士集团的再度叛乱。

阅读数 2.9万